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故事,就是最好的年货

2016年02月04日 09:25   来源:人民日报   曹保明

  给家里人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可以找到剧烈变化与传统道理的安处之道,实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吐故纳新功能

  春节又要到了。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在准备着回家过年,同时也在为捎带年货而操心。环顾四周,仿佛一切都给亲人准备了,又总觉得缺点什么,细细想来,没有准备好的也许是“故事”。

  应该给亲人多带点儿故事回来。故事,就是信息。团聚之所以成为春节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因为一家人需要在这个时间共同辞旧迎新,回顾旧的一年,规划新的一年。可以说,过年就是祖法规定的一种家庭会议,从老时候的春种、动土、传家,到新时代的婚育、养老、职场,年夜饭餐桌上所谈论的,都是需要一起来参谋的家族大事。亲人们各自忙活一年了,儿女想了解爹娘今年的辛苦,爹娘也想听听儿女们一年的收获。老人们要在团聚的时刻讲讲古,给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以岁月的建议,晚辈们则要拿起手机说说今,给留守家乡的长辈们带去时代的变化,而小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场,听着家里人的各种故事,家庭观念就在其中进一步深化。

  故事,也是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过年一度成为“改善生活”的近义词。直到实现了“顿顿饺子,天天过年”的今天,我们才重新记起,年过的原来是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年是一个最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为什么贴春联、福字、年画,为什么拜年,为什么除夕晚上非得吃那顿饺子?每一个细节,后面都流传着很多故事。我们的祖先什么样,我们家族曾经出过什么人,我们的家乡曾经发生过什么?每一个提问,后面都追叙着一段历史。过年就是中国人传承传统的最好方式,说不完的为什么,讲不完的想当年,一切都在故事里。

  故事,更是生活。冯骥才说过,“故事是浓缩的人生”。讲故事原本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能力,世界上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尝尽跨越五千年的酸甜苦辣,因而也具备复杂和广泛的精神理解。查干湖的冬捕鱼,过年时之所以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因为卖的已经不是“鱼”了,而是一种不同人的生活体验。鱼,是怎么从严寒的冰层下捕捞上来的?查干湖畔,受“腾格里”佑护的民族是如何生活的?北方的“鱼把头”为什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水源?给年夜送上这样一条“有故事的鱼”,当然意味着一些特别的祝福。同理,当老人们翻出发黄照片,当游子们捎回外地特产,当孩子们拿出学期成绩,是什么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讲什么。故事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故事涵盖了人对生活的认识和表达,真正的好故事,从来都是扎根生活、走进生活才能获得。

  故事,就是最好的年货。“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流行语所揭示的,恰恰是春节最传统的精神意义。在这个每一年都不同的时代,过年讲故事越来越重要。不仅家中的长者要讲,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更该多讲,因为他们往往既是一个家庭获得新生血液的入口,也是一个家庭融合新老两种文化的节点。春节,本就是家庭话题最开放的时刻。无论外面的世界是精彩还是无奈,好好给家里人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剧烈变化与传统道理的安处之道,实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吐故纳新功能。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故事    2016年06月29日
  • ·故事大国为何难觅好绘本    2016年06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