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52217亿元,仅比去年同口径增长5.8%,比去年回落2.8个百分点。5.8%不仅创下了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低增速,也低于同期GDP6.9%的增速1个多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于GDP,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实就是如此,不仅慢了,而且慢的幅度不小。于是,各种各样的担心也就接踵而来,特别对“钱袋子”吃紧后会不会影响民生改善,影响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更成为也关注焦点。
必须注意,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需要财政支持和关注的重点也就越多,特别在民生方面,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财政的收支压力也就会更大。而5.8%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显然已经突破了很多人的心理底线,突破了长期以来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依赖,突破了对财政支出的习惯性要求。
问题是,在经历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财政收入已经进入了增长瓶颈。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经济也陷入了持续下行的格局,经济增长速度也已经由过去的两位数下降为一位数,且已跌破了7%,如果继续算速度账,继续把财政支出的希望寄托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能就要落空了。一方面,连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不仅把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老底子吃光用光,而且透支了大量未来的财力,透支了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透支了发展潜力。多数地区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具备增长的条件,更别说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经济提供税源的能力大大下降,所能提供的税源,根本不足以支撑财政收入的增长。就算按照GDP的增长速度来要求财政收入增长,可能也不太现实,有很大压力。因为,过去留下的需要补的收入漏洞很多,譬如寅吃卯粮、竭泽而鱼等。
更重要的,由于连续的快速增长,已经让财政收入基数与经济基数不想适应,财政收入基数明显偏高,即便2015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创下了近30年来的新低,即便2015年财政收入增速已低于GDP增速,对纳税人来说,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仍然扩大了,对社会的贡献也增强了。原因就在于,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收入一直是以GDP两倍左右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1993年全国GDP总量为34634亿元,到2015年达到676708亿元,增长近20倍。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则由1993年的434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217亿元,增长了30多倍。两者相比,相差10倍多。也就是说,在这20多年时间里,财政收入增长是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的,是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就算分税制推出后的前几年,存在一些欠税因素,也不足以让财政收入连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且多数年份增速都在GDP的两倍以上。不仅如此,在这20多年当中,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赞助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也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可见,企业的税费负担有多重。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近两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向深度延伸,中国经济也呈现出持续下行的格局,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效益也越来越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实现主营活动利润58640.2亿元,比上年下降4.5%。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了21.9%。企业利润下降,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税收、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所以,2015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也是企业运行困难和效益下降的结果。而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这种现象可能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也就是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是阶段性问题,而不是短暂性问题。这也意味着,指望再象过去那样依靠增速来维持增量,以满足支出需求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不仅增量会越来越小,而且有可能出现缩量的现象。所以,对财政工作来说,如何从过度重视收入端逐步转向支出端,在支出端精准发力,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急需的地方,特别是民生领域,并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环境改善,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首先,要通过支出端发力,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供求矛盾是当下中国经济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经济运行困难,就是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最直接反映。对财政来说,如何在供求关系平衡上发挥作用,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来说,十分重要。财政对供求关系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自身供求关系的平衡,亦即收支关系的平衡。在收入增长乏力、增速明显放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支出端的改革与提升,缓解收支矛盾,达到财政供求关系的平衡;二是财政如何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也是经济形势不佳、企业运行困难的情况下,财政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自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工作倾斜,就是促进社会供求关系平衡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其二,要通过支出端发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减免税空间。中小微企业是民本企业,只有中小微企业摆脱困境了,就业、居民收入保障、财政收入增长等才有基础。而当下的中小微企业,都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如果政府不能伸出帮扶之手,给企业更多的扶持和支持,那中小微企业就很难摆脱困境。所以,节约不必要的开支,脱出更多的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税的空间,也是最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再者,要通过支出端发力,将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领域,可以说都成了发展的短腿,成了影响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洼地。因此,必须通过改善支出结构,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盘活存量资金,如“三公”经费、沉睡资金等,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拉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
最后,要通过支出端发力,弥补经济发展短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补短板的要求,短板如何补,财政资金的作用很关键。很显然,前些年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短板,都需要在新常态下得到有效弥补。因此,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补短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当然,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现状,很多人提出扩大财政赤字和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的建议。应当说,这些建议既有它的合理性。更有它的风险性。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适当扩大一些财政赤字,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经济发展,忽略风险防范,也是非常可怕的。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地方政府负债,都必须有一个“度”,只有把好这个“度”,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矛盾才能处理好。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