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掰一掰民航的29亿“其他支出”

2014年09月01日 13:02   来源:东方网   玫昆仑

  记者查阅《2013年度中国民用航空局部门决算》发现,去年民航发展基金支出91.62亿元,支出明细里,“其他支出”达28.97亿元,占总支出的三成。民航局未解释“其他”具体指什么。审计则发现民航局在使用民航发展基金的过程中存在种种违规现象。(见8月31日的新民网)

  一年的“其他支出”近29亿,数额之高,令人惊讶。至于这近29亿用在何处,是否合理,是否违法违纪,都没有公开,民众也无法得知,自然令人质疑。

  目前,财政部门预算采取列举式编制,不可能把全部预算支出都列出来,以致一些地方部门预算的“其他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其他支出”占比越高,离政务公开、预算公开就越远。特别是一些吃喝招待、参观学习、违规发放津补贴、奖金等不便处理的费用也都列入其中,甚至利用“其他支出”私设“小金库”,为民诟病。因为这种“其他支出”让民众“雾里看花”,等于是在搞“暗箱操作”,难免不会滋生出各种腐败现象来。

  按理说,在部门预算中设置“其他支出”科目,是有其固定用途的,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有些支出不能列入对应的科目中。问题是,“其他支出”太多,“行政经费”模糊,一些部门就会把“其他支出”变成违规违法支出的“掩蔽洞”,甚至早已演变成了弄虚作假、逃避监督的“保护伞”,从而形成腐败黑洞,难免让人心生疑窦。难怪有群众报怨说:“‘其他’是个筐,不管啥都往里面装。”

  其实,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一直以来都是政务公开的一项主要内容,其透明度如何、合理性如何、被群众认知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影响着政府的形象与声誉。如果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经常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支出”,久而久之,必然会为一些人权力乱寻租提供方便,助长腐败行为,既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败坏了党风和社风,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赋予了公民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对政府及其部门的预算支出情况,群众有知情权与监督权。从这个角度上讲,窃以为,理应把“其他支出”拉出来溜一溜,晒一晒,还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从而督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把各项财政预算支出尽量列明细一点,少一些含糊的“其他支出”,多一些具体与真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