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景润的成果怎么转化

2016年02月01日 09:10   来源:人民日报   柏木钉

  ■如果要求所有科技成果都要“转化”、把能否“转化”当作评判研发活动的唯一标准,不仅不切合实际,也容易抹杀科学研究的多元价值,甚至会把我国的科技事业引入功利主义的歧途

  近两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词,关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

  本来,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并非一回事,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改变、拓展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技术则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的新方法、新发明,技术开发的主要目的是研制出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等,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由此可见,不应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更不宜把两者的价值都简单地定义为“应用”;强调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是指“技术成果”,而非“科学成果”。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科学研究实际用处不大,那我们干吗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做?

  中国有句古话: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科学研究成果虽然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但其作用和价值一点不比技术开发小。一方面,科学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根基。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所有重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创造的重大发现。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没有今天的电和无线通信;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没有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就不会有今天的疫苗;没有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就不会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科学研究相当于打地基,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就很难盖起坚固的高楼大厦。

  另一方面,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不仅极大推动了技术的巨大进步,也对改变人类的认识和哲学、文学、艺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颠覆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细胞学说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科学研究还孕育了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而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不仅事关科学自身的发展,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试想,如果我国的大多数公民具备求真、理性、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张悟本、李一、王林等“大师”闹剧和转基因口水战等就很难发生。

  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些几十年之后仍难以“转化”的科学研究成果,也并非“百无一用”。就说陈景润先生证明的“1+1”陈氏定理吧,他所证明的“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把“1+2”的哥德巴赫猜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能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很难理解“1+1”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谁又能因此而否认陈先生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和在我国所激发的巨大正能量?

  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等原因,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还比较低。在这种大背景下,强调“转化”无可厚非。但需要澄清的是,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一回事,“转化”并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价值,也不是所有的科学成果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要求所有科技成果都要“转化”、把能否“转化”当作评判研发活动的唯一标准,不仅不切合实际,也容易抹杀科学研究的多元价值,甚至会把我国的科技事业引入功利主义的歧途,催生种种短视行为。这就好比读书,强调“学以致用”没有错,但如果一味强调“学以致用”,把“有用”当作读书的唯一追求,那就大错特错、贻害无穷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点绿成金”需要找到转化器    2015年08月17日
  • ·创新性转化从何做起    2015年06月01日
  • ·重奖科研转化 还需制度配套    2014年09月26日
  •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6年03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