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需要找到转化器

2015年08月17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江南

  从生态环境优势,到生态经济优势,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生态民生”的持续改善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10年过去,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率先践行这条发展之路的浙江省,经过了怎样的探索,又积累了怎样的经验?作为在浙江工作多年的记者,我对此格外关注。

  其实,直到现在,仍有地方存在这样的疑惑:自家门口的山也青、水也净、景也很美,为啥还是没有金山银山呢?从自己的采访观察看,最需要的,是找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化器”。有了变现机制,“点绿成金”的实效才能真正惠及群众。

  寻找转化器,不少地方也曾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比如,太湖南面的长兴县,矿山多、水泥厂多、喷水织机多、蓄电池企业多,“四多”带来发展,好山好水却变得难觅一方净地。太湖蓝藻暴发、天能环保事件,更是让长兴一度成了环境差的代名词。的确,如果处理不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二者就像是左右手互搏,感觉是左右受制、左右为难,难以协调,更谈不上双赢。

  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而变成发展资本,真正释放生态红利?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有进有退、有取有舍,是必答题。

  靠开石矿、水泥厂成了当地“首富村”的安吉县余村,下决心不再赚“让山长满疮疤”的钱。关掉石矿,近一半村民丢了饭碗,确实很难。但村里挤出为数不多的集体资金,整环境、治污水、迁作坊、拆违章,如今走进余村,村里的千年古银杏、清溪里的娃娃鱼让人乐而忘返。“钱江源”所在的衢州市开化县,将整个县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林区和产城集聚区3个区域。当地人说,同样的山、同样的水,过去上山砍树,开石矿、办纸厂,结果变成“穷山恶水”;如今,不去砍树去种树、不卖石头卖风景,“护美绿水青山”和“做大金山银山”互促共成。

  如何找准转化器,变现出金山银山?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利益的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关键词。

  靠山吃山,吃法并不相同。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可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地方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发展种植业;还有的地方一举多得:花开赏花,结果卖果,还在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提炼精油等深加工。比如,安吉县山好水好,一些乡村“全域景区化”,像山川乡,整个乡就是一个国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成了当地“美丽经济”突破口,白茶园、大竹海、新“民宿”,每年吸引来1200多万人次的游客、120多亿元的旅游收入。

  不管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搞生态农业,如果盲目地一拥而上,必然背离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综合考量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特色优势等因素,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同质化竞争甚至“产能过剩”等问题。更应注重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打通生态工业、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发展好“绿色经济”和“美丽产业”。

  从生态环境优势,到生态经济优势,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生态民生”的持续改善。抓住这样的生态链条,也就抓住了点绿成金的转化器,让“绿色福利”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