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展职教,破偏见的路还长

2016年01月29日 07: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凡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条由浙江省海盐县知行中学德育处发给学生家长的通知短信刺痛了不少职高学生的心,也折射出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国青年报》1月28日报道)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但在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在不少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近日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效果评估报告》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的认知没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刷新。

  我国职业人才缺口较大,市场供需不平衡,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集中在技能型人才之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早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近千万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其中中职就业率在95%以上,高职在90%以上。火热的就业形势也带来了良好的“钱景”,动辄过万的工资,更是让不少白领羡慕不已。拥有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在就业上比当前扩招背景下的大专生、本科生具有更多优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承载着莘莘学子的职业梦想,更对接着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我国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必须拥有更多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任务。要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为制造业夯实人才基础,就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家出台政策引领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化,正是着眼于这一现实诉求。未来职业教育将会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将拥有更多成就出彩人生的机会。

  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对职业教育的冷言冷语却还是如影随形。这次发生的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