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官员表态,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外界分析,取消编制可以解决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专家建议,公益一类应严格限制编制管理,公益二类可以放开。(1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
从1996年的《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2000年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2002年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到2011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5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20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举措不断。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不断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毫无疑问,取消编制仍然只是改革的中继,未来的目标理应是真正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部门”。
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等的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已经水到渠成。先是分类改革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接着是“效益工资”明确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然后是“全员聘任”要求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无岗走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取消编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编内、编外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在于为落实自由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打下坚实基础,以专业领域内的服务质量来竞争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一个社会存在三大部门,政府部门以行政权力为手段来管理社会,使社会有序运转;市场部门以将本求利的方式来创造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在此之外政府和市场都“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则由“第三部门”来完成。因此,“第三部门”的特征就非常明显,一是与政府和市场一样,是真正独立的法人;二是不以营利为价值追求;三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四是以服务质量竞争被购买的机会,竞争失败就可能意味着被淘汰。
我国事业单位问题的症结,正在于竞争淘汰机制的缺乏而染上惰性,既无法为社会提供让人满意的专业服务,又在官僚依赖与习气之上动不动就有腐败和营利的冲动。而编制的存在,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让“因人设岗、有岗无事”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砸而不破,而好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却因为“编制”束缚,既不能做到“无岗无人”,也不能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
万事俱备,取消编制的东风吹来,正式宣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告别局部试点、单项推进的探索阶段,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攻坚期。可以预见,优胜劣汰的机制将顺利生成。那些“僵尸”一般的事业单位,将被淘汰出局;那些好的事业单位,将真正在社会上承担独立的法人资格,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多设岗、多聘人,得到发展壮大。只有根据社会职责、自觉按照科学规律、以专业技术和价值理念、为社会、为大众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才是“第三部门”的生存之道。
取消事业编制,也就意味着之前“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将变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自然是好事,不但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可以释放和激活人力资源。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并不意味着甩财政包袱,实际上政府可能还会加大财政扶持,只是不再“油水均沾”了,所以,有网友担心的学费涨价、看病更贵等连带效应,显然是“杞人忧天”。当然,政府也应该对这一可能的连带问题高度重视,通过配套改革让其根本就不发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