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尔并购GE家电 何以一帆风顺

2016年01月27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海尔豪掷54亿美元并购美国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对海尔的国际化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笔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并购交易,能顺利通过也实属不易。但这次并购背后的一些细节,值得反复思考,有些更显得意味深长。

  首先,从交易数据看,海尔这次花了54亿美元,但2014年这笔业务本要卖给瑞典的伊莱克斯,作价只有33亿美元。当然,不同的收购方,肯定会有不同的价格,但仅仅一年,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就增值超过60%,对美国人来说,这确实是笔不错的买卖。

  其次,与伊莱克斯铩羽而归不同,海尔此次一帆风顺。当初伊莱克斯的交易之所以告吹,不是通用电气不想卖,而是美国相关部门不允许,理由是合并会损害美国家电行业的竞争性。相反,海尔却被绿灯放行,也不认为妨碍竞争性。这有一定合理性,毕竟海尔在美国市场很不起眼,但也确实相当幸运。

  难道美国放松了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控制?或者说,以前惯常的对中国企业政治炒作退潮了?还真不能轻易断言,必须看清楚这次海尔并购的两个特点:第一,价格很高,美国企业很有赚头;第二,家电行业今非昔比,不如早早卖给中国人。这从日本家电业崩盘式垮塌,东芝、夏普近来纷纷甩卖家电业务,就可见一斑。

  以往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中,存在三种逻辑:一种是政治逻辑,一般都会先戴有色眼镜,以国家安全制造些是非;一种是资金逻辑,如果美国人赚钱很多,也未尝不可;还有一种是产业逻辑,如果确定是夕阳产业,那还是早点脱手的好。

  海尔并购的成功,应该正是后面两个逻辑战胜了前面的“政治逻辑”。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可循,比如2009年通用汽车为摆脱困境,甩卖旗下高油耗的悍马品牌,中国四川的民营企业腾中重工决定接盘,美国上下一片赞成。但好在中国监管部门果断制止,交易告吹。随后,全球竟没有其他任何买家出手,悍马最终烂在了通用汽车手里。

  对海尔来说,虽然这次并购还附加有与通用电气的战略合作,但54亿美元的价格确实不菲。从积极的角度看,首先,这有利于海尔拓展美国市场,毕竟通用电气的家电市场主要就在美国;其次,有利于增加品牌知名度,海尔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通用电气在世界更为人所熟知;再次,成就海尔家电霸主梦,这其实类同联想当年并购IBM笔记本,这次交易虽然最初几年亏损颇多,但最终帮助联想登顶成为个人电脑的世界老大。

  不过,这次并购的“三种逻辑”也不乏挑战:第一,这个价格真不便宜,消化好真的不容易;第二,美国政客现在乐见其成,但未必不会以后搅局;第三,美国、日本都在甩卖家电业务,中国企业则在海外大手笔接盘,或许我们确实有比他们更高明的经营策略,但或许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这个产业的盈利前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