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用“最贵车牌”限私家车,依据不足(图)

2016年01月20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叶祝颐

  今年首场沪牌个人额度拍卖1月16日举行,车牌额度投放9409辆,为2013年10月以来投放额度数量最多的一个月,创出26个月来的新高。第一季度警示价(类似于政府指导价)为80600元。上海市交通委此前表示,2016年本市新增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计划投放10万辆,“季度警示价”的私车额度拍牌方式不变。但是面对近18万的竞拍者,依然“僧多粥少”(1月19《中国经济周刊》)

  快速发展的私家车给环境保护与交通管理带来了挑战。政府加强对私家车的管理与调控无可厚非。从理论上讲,拍卖私家车额度,增加车主上牌成本,有助于控制城市汽车数量,对解决交通拥堵、节约社会资源有利,但车牌拍卖价屡创新高,车牌依然供不应求,让人很是担忧。在我看来,“最贵车牌”除了增加公众负担以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与环境问题,而且拍卖车牌本身问题一大堆。

  首先,拍卖私家车牌照合法吗?《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车主申请机动车登记,在提交相关证明、凭证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机动车登记审查工作,对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发放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对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说明不予登记的理由。”也就是说,汽车上牌是公民的权利,政府部门不能给公民上牌附加义务,收取费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规定:“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单位不得对汽车消费者强制收取任何非经营服务性费用。”何况,拍卖私家车牌照还违背了《行政许可法》。从法律角度看,政府部门拍卖私家车牌照,收取近10万元的费用,于法无据。

  其二,汽车牌照属于公共资源,并不是政府的私有财产,只有广大纳税人与民众才是车牌的真正所有者。拍卖公共资源理应取得民众的同意,政府不能把民众排除在公共决策之外自说自话。而且应该向民众交代清楚私车额度拍卖所得的去向,保证拍卖收入真正用之于民。

  其三,拍卖车牌也未必能减少多少私家车数量,缓解交通与环境矛盾。有消息说,导致私车额度价格居高不下的主因是需求强劲。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曾表示,这一做法借鉴了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思路。但是,上海的情况与新加坡不尽相同。新加坡就是一座城市,限制私家车额度效果明显,而上海车主完全可以放弃本地天价车牌,到周边省市上牌。事实上,就有不少车主为了规避上牌费,转而前往苏浙地区上牌,表面上看,政府从数量上控制了私家车增长,但是挂外地牌照汽车仍然在城市行驶。如此高价拍卖车牌,除了把本来应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的交通工具变得富人化、精英化之外,对解决交通拥堵与环境问题的作用有限。

  换个角度看,公众为何热衷买车呢?我看除了民众的收入增加,消费层次提升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私家车尽管带来交通拥堵、污染了环境,但它能给人带来生活便利。如果城市公共交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如果民众认为“有车”比“无车”好处多,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控制私车市场需求,增加汽车上牌成本,既违反市场规律,也未必有用。

  如此看来,拍卖私家车牌照,车牌价格与车辆价格等身,法律依据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时代,也显得不合时宜。其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与环境问题,应该依靠科学的交通规划和高效的交通管理,并非只有限制私车一条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证“无车族”的交通利益,让民众体会到不买车的好处,才是上策。再说,数量庞大的公务车比私家车更该限制,私家车毕竟花的是个人的钱,而公车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政府部门更应做出表率,减少公车,引导“不买车”的交通消费潮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捡车牌索报酬(图)    2016年07月13日
  • ·交警为何跟“好车牌”过不去?    2016年06月29日
  • ·捞牌索酬(图)    2015年07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