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正本清源中深化世界史研究

2016年01月19日 07:26   来源:人民日报   张宏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总体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虽然中间也走过弯路,但在总结历史经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前进方向上功不可没。但近年来,随着大量西方学术观点的涌入,我国有些世界史研究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不深,思维方式西方化倾向日益明显。有些人断言,中国世界史研究缺少“元理论”。在西方历史理论蛊惑下,一些人美化欧洲殖民主义行为,宣扬对西方资本主义评价要抛弃“掠夺”“血腥的原始积累”的提法,让“妥协”二字深入人心;一些人附和西方学者的观点,不赞成综合性的世界史研究,主张将其改为外国史研究,认为这样可以表现得比较“谦卑”;有的则认为坚持唯物史观是老生常谈,甚至认为唯物史观是“教条”和“左”的。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与唯心史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了人类历史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尽管历史进程曲折复杂,前进与倒退并存,但总体而言是沿着上升线不断向前运动的。远的不说,拿20世纪以来100多年的世界历史为例,就一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一些西方学者把20世纪的历史说成是“一团乱麻”,但事实恰恰相反,20世纪是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空前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这主要通过三个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一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走向成熟,三是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使人类看到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20世纪初被资本主义列强征服的占世界人口3/4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20世纪下半叶摧毁了旧有的世界殖民体系,纷纷走上自主发展道路,这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完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找到答案。由于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殖民体系必定会被打破,代表旧的霸权主义的政治力量必定会被摧毁,亿万人民的奋力抗争必定会结出丰硕果实。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中国的独立解放与和平发展。中国从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一跃而成为今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不得不让曾经认为世界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阶段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改口,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西方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再思考。当前,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此导致了全球贫富差距急剧扩大。面对这一严酷事实及资本主义危机,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得不承认这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引起的。这也说明,马克思终其一生研究资本问题而作出的结论是何等科学。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什么会在西方如此畅销,连一些西方学者都开始承认“马克思还活着,因为他的理论今天依旧适用”。由此看来,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而是我们的一些学者在西方思维定式影响下失去了应有的敏感和深度。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进行世界史研究的“元理论”。当然,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是盲目排斥其他理论、拒绝借鉴其他有益方法。例如,西方史学中重视当代史研究、重视从长时段研究历史等,都值得我们在研究世界历史时加以借鉴。但是,无论如何借鉴,都不能以为只有西方史学才有自己的“元理论”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今人该怎样研读世界史    2015年02月02日
  • ·于沛:史家应讲社会担当    2015年02月17日
  • ·美好世界寄望中国    2014年08月14日
  • ·做研究一定不能急    2016年04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