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教授”缘何退休后才等来特聘?

2016年01月14日 07:47   来源:红网   郭雅星

  11日,一篇《河南大学一女教师不写论文不报职称课堂爆满,退休特聘副教授》的新闻被各大网站发布,网友纷纷点赞好老师好学校。认真教书、专注育人的好教师确实值得尊敬,但笔者认为,河南大学这份“特聘”未免有些太迟,不禁让人感觉像是搞了个“追认”仪式。

  “这个聘任证书,是个迟来的认可”,这是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对于此事的回应。笔者不禁感到疑问,为何教师在岗位上时不认可,退休了才认可?

  河南大学方面表示这个聘书实际上是发给以常萍为代表,潜心教学同时又得到同学们高度认可的老师们的。既然特聘是依此条件,那么常萍老师退休前就已经非常符合。作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口碑教授”,为什么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没有被校方认可?又为什么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了解教师的教学事迹是从朋友圈?最终因为副校长的偶然发现,常萍老师才得以在退休后被特聘为副教授,校方为此还大张旗鼓地举办特别仪式,笔者看来这实在是讽刺。这难道不是在说河南大学一直以来“有眼无珠”不识英雄?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了大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是通过考核教师的学术成就、工作成绩、教学能力等,对其进行学术技术水平的评定。尽管国内不同高校在论文数量和教学课时的要求上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呈现出的现象都是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而教学课时则只是作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即便可以通过参评“模范教师”等荣誉来获得参评职称的资格,但是这些参评项目往往名额十分有限,难度实际上远大于发表论文。因此,想要获得更高职称,无论是平时擅长科研还是擅长教学的老师都只能选择去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这种方法。而像常萍老师这样不出书、不发论文,即使课堂堂堂爆满也还是换不来一个“副教授”,只能在讲师的职称上干到退休。

  实际上目前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面对的是更为严酷的考验。近日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因多年未评上职称而掌掴院长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在此之前还有清华教师因为9年未晋职被迫转岗引发学生集体请愿。这源于国内很多高校都有的“非升即走”的规定:讲师、副教授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职称上一个台阶,则不再续聘。那么高校在面对“口碑教师”多年无法晋升或被迫转岗的尴尬时,到底该怎么办?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之间究竟该如何权衡,首先要看学校以及教师所在岗位的定位。在一些研究型的大学里,多数专业以“科研”为主,那么职称评定时重科研也是理所应当。而一些文学类、语言类等以教学为主的岗位,比如前文提到的清华老师所教授的英语写作课,校方则需要考虑学校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学校对此类岗位的需要程度以及上升空间,如果学校有相应需要,那学校就应该调整相关制度,给这样的“好教师”留些空间。

  此外,在教师的人事评定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意见校方也应有一定考虑,不可完全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整个评定过程的公开透明,“特聘副教授’这样的事还是应该按照程序来,不要都等到好教师退休才“委以重任”,那样未免太迟了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