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面子下又潜藏多少牟利的里子

2016年01月13日 09:08   来源:红网   张学炬

  近日,西安不少家长为带孩子看一场电影,在寒风中排了两个多小时长队。“学校发的优惠券上还写着要写观后感,可看这电影一个大人一个小孩要60元,感觉上当了!”不少家长抱怨说,“这还得写作业,再冷也得排队让孩子看啊,要不然咋完成作业呢?!”有家长反映,故事虽然是讲“孝道”,但学校也不能给学生发电影票让家长带娃去看呀,呼吁有关部门进行调查。(1月11日《华商报》)

  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开阔他们的眼界,陶冶他们的情操是大有裨益的。但,报道中这种逆情悖理的做法带有明显的商业炒作意图,除了引起家长烦学生怨之外,恐怕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而实质上,这种套着教育孩子的“面子”下却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牟利”的里子。

  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的运作中处处透着“玄机”。一方面是学校发的优惠卷实际上带有“传票”的性质,因为背后有让学生写读后感相裹挟。学生不看能行吗?一是无法完成作业任务,二是怕老师们不高兴。只要老师推荐的东西,学生必须得“照办”,这似乎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虽然明面上是自愿的,但在那自愿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小到低廉的学习用品,大到贵重的电子产品,哪一样不是如此?更何况这还是为自己好,不看更是说不过理去?家长唯恐孩子遭到老师的冷落,更是不甘居于人后。领着孩子在寒风中排队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孩子冻伤怎么办?另一方面,优惠卷起不到优惠的目的。学生和家长的门票一共要60元钱。这票价比电影院的打折票都贵,不仅没有优惠,反而,水涨船高。这对家长不是一种变相的欺骗吗?

  再则,购票的现场,工作人员都要登记好学校的名字,这又是作何用途?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为以后“分赃”做准备的。看来,每去一名学生,各个学校都有一定的回扣。否则,作为盈利机构的电影企业为何要做这些工作量如此大的繁琐之事呢?事情的原委怎样,一查便知。因为涉案的金额高达15万,对于学校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在这起事件中还说明该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依然采用的是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华商报记者在笔记本第一页就看到,上面写有20个左右的学校名字,至于第二页、第三页呢?看来,参与这起活动的不是一两个学校,而是一次大规模的“校企勾结”活动。事前并没有争取家长的同意,这毕竟是需要家长掏腰包的行为;看电影的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组织,现场较为混乱。在学生来去的路上难保没有安全隐患发生。组织学生看电影本是好事,好事就一定要办好。即使收费,也要向家长讲明白,做好必要的安全组织工作。在如今家长不差钱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家长大多数会支持的。在票价的问题上,这样大规模的人员参加,完全可以采用购团体票的方式,只要学生亮明学生证,完全可以按秩序进入,又何须排队购票呢?

  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依法治校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已经大大增强,学校如果依然采用过去的治校模式是无法做好学校工作的。在看电影这样的事情上都做不好,更何况其他事情呢?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行为,不可能是单个学校的决定,这背后肯定还会有行政化之手伸得过长的缘故。“管办评分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不管是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还是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都不能干预学校的办学活动。尤其,在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各地学校应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制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学校的事情。在组织学生看电影的过程中,学校不仅侵犯了家长的合法权益,也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当然,也损害了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的形象。

  这种打着教育学生的幌子,而实际上做着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必须有效地加以遏制,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斩断背后的利益黑手,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