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到之处,总有天蓝、水绿、山青。这是记者近日在全国十强县长沙县看到的景色。然而,由于工业发展,这里也曾经遭遇烟雾呛人、污水横流的困惑。2004年,长沙县获批国家生态县建设示范区,开始了生态建设新的征程。(1月11日《人民日报》)
有“中部第一县”之称的湖南省长沙县,制造业发达、GDP超过千亿、财政收入超过两百亿人民币,这一组组让一些地方官员眼热心跳的数字背后,不可避免地隐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所以过去的长沙县,在尽享经济发展硕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品尝着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果。所幸的是,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现在的长沙县,“低碳经济”如火如荼,“低碳生活”蔚然成风,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同时也契合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
长沙县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新发明、新技术的采用。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依托中南林业大学雷学军教授发明的碳处理技术,打造由碳捕捉、碳封存、碳交易构成的“零碳经济”模式。所谓的“零碳”,并不是说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统筹规划,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为零。
举个例子来说,在当地广泛种植的一种速生草,一亩一年的动态“捕碳”总量可达到普通乔木的100到150倍。速生草高效进行碳捕捉和碳封存,然后把刈割下来的速生草碾碎烘干压缩成型,成为规格一致的标准碳产品,不仅可以做燃料、肥料和化工建材原料,还能直接燃烧发电,代替化石能源,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化,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政府在以政策、举措以及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一批“零碳机关”“零碳村庄”“零碳社区”的出现,“低碳生活”理念已经在当地老百姓当中深入人心,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与肯定。当广大老百姓从这样的“低碳生活”中看到效果、得到好处,真正感受到“零碳经济让生活更美好”,就会把当初政府的引导变成自觉的行动。
十年磨一剑,10年过去了,长沙县的国家生态县建设日前顺利通过了相关考核评估: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最重要的是,长沙县的老百姓由此享受到了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很显然,长沙县的旧貌换新颜,既得益于新发明、新技术的应用,但更得益于当地政府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持,对“低碳经济”的追求,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地方政府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