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跳槽宜市场调节

2016年01月12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椿桦

  从今年起,浙江省在编的教师、医护人员跳槽更容易了,在公办与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将不受限制,相应的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予以破除。近日发布的浙江省《关于促进公办与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2016年起鼓励支持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流动到民办学校、医疗机构工作,跳槽后可选择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这个文件的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淡化了公职与非公职的等级区别,让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有机会补充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许多国人的观念中,中国只有两种人:体制内和体制外。行政与事业编制,属于体制内;除此之外,便都属于体制外。体制内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在编”人员,吃的是财政饭,端的是铁饭碗,都属于广义上的公职人员。在过去的许多年里,由于福利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公职人员主动打破铁饭碗会被认为是发疯的行为。而今,包括官员在内的公职在编人员跳槽到民营机构,早已是屡见不鲜。公职的种种特殊待遇慢慢变平,使得铁饭碗不再像以往那样诱人。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社会足够公平,职业分工真正不分高低贵贱,人才自然会自行流动起来,而不必靠政策“鼓励”。按理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本不该有铁饭碗与瓷饭碗之分。在国外,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私企职工,只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两者身份可以自由转换。在我国,多数公职人员却是一直干到退休,都没有变换过单位。而且我们的公职人员招录,往往要求很高,网罗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大材小用现象。这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但是,鉴于公家单位的饭碗又铁又香,许多人才愿意坚守,失去了流动的活力。

  虽说,公职跳槽已不是新鲜事儿,但是从浙江省出台文件“鼓励”教师、医生跳槽的情况来看,公职跳槽还只是小概率事件。事实上,这从该文件中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文件提出,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流动到民办学校、医疗机构工作,可选择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从长远来讲,不仅教师、医生这类公益程度极高的职业要自由流动起来,政府公务员也应当充分流动起来;不仅公职人员可自由向民营机构流入,公职岗位也应当对企业人才降低门槛。人才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职岗位不能游离在外。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消除公职岗位的特殊光环,还要通过顶层设计扫清人才流动的障碍,按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的说法,就是“进一步打破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之间的各种壁垒”。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公职跳槽就根本无须“鼓励”,而完全可由市场来调节。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