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动辄逼学者道歉难有理性公共讨论

2016年01月12日 07:40   来源:红网   赵查理

  近日,知名经济学者王福重在某节目中的一席话,“得罪”了河北人。在谈及雾霾时,他表示“其实北京不是最脏的城市,河北省的城市、地级市比北京、天津脏多了”。他同样认为“北京发展太快,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你生活在我们这个穷人中间,你着急也没有用。你想呼吸没有雾霾的新鲜空气(的权利)并不高于我们河北省要发展生产、要排放雾霾的这种权利”。

  把王福重的话翻译成更直白的口语,就是京津没必要抱怨雾霾来自河北,京津呼吸的权利并不高于河北吃饭的权利,河北的选择符合经济理性。这段话两面不讨好,左勾拳打击京津人,右直拳刺激河北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王福重教授成了两地舆论当仁不让的“出气筒”。在河北,一些人采取了不理智的方式,或者在微博辱骂王教授及家人,或者拍摄视频疯狂地爆粗口,要求其向河北人道歉。

  之后,王福重分别以《回复理性的河北人》和《对河北老乡说几句》等文章,详细解释了此前观点的来龙去脉,并说“没想到啊,为河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拍拍你们的马屁,没想到拍马蹄上了”。王教授是在指责京津人在雾霾一事上站着说话不腰疼,是阔了就忘了穷亲戚,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河北边发展边转型才有机会享受更美好的环境,如果采取“休克疗法”,环境好了,人却穷了,并不是上策,借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用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升级,是最不差的选择。

  愤怒的河北人其实被一些字眼蒙蔽了,比如“脏”、“穷”、“落后”……实际上这些只是“环首都贫困带”等河北省情的口语化表达,虽然看上去不留情面,背后却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河北早日甩掉雾霾的“黑锅”。遗憾的是,王福重的观点却被误认为是在嘲笑和羞辱河北,于是激起了部分河北人的地域意识,并用极端手段来对抗而非反驳。这正好说明,学者和民众的交流,一定要用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话语,以免驴唇不对马嘴,让本该握手言和的人造矛盾变成分外眼红的仇人相见。

  无论对错,人们应该对学者宽容一些,不能因为某些砖家为领导花样背书,就把整个群体全都打倒。而且,也别要求学者字字珠玑,说出就是真理,没有一丝不妥和疏漏,他们不是先知。如果要求一个人说话滴水不漏,尤其是在正确性方面,实际上就是让其闭嘴。如果只允许正确言论有自由,可是否正确要由谁来确定呢,就是以“上帝”自居的家伙啊。一个人掌握着判断其他人话语是否正确的权力,这不就是道路以目的周厉王才干的事吗。学者要把观点一点点揉碎了说给民众,民众也得理性地回应,千万别做出和周厉王一样的愚蠢举动。目前来看,部分人的不理性,让双方交流并寻求共识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观点、争吵、辱骂乃至人肉,恶性循环的公共讨论中出现了一系列逻辑谬误,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此时双方很难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吃茶了。狭隘的地域观念,让人们更容易立场现行,可是跳脚骂娘无助于解决当下的任何问题,反而丢掉自我反省的机会。那么,如何化解误会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摒弃地域、经历、身份等问题带来的偏见,用能撑船的宰相肚子,欢迎专家学者多多发言,俗话说见多识广,交流的次数越多,观点就越清晰和准确,就能多互相了解,进而形成共识,乃至共同的利益。这才是公共讨论必须要走的正确路径。

  民众,一般不敢指责光着屁股走的国王,却选择性指责说出真相的孩子,埋怨他打破微妙的平衡,让自己没办法沉默下去,甚至不得不冒着风险说话。王福重的吐槽未必百分百正确,但我们得接受并做到知耻后勇,为嘴巴和鼻子的权利鼓与呼。如果动辄逼学者道歉,恐怕真要又“穷”又“脏”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者当追求“三化”    2016年05月11日
  •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2015年05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