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快播案,程序正义是为最终公正判决

2016年01月11日 09:56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北京海淀法院上周开庭审理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及主管人员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一案,并对庭审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引来的关注度极高。快播CEO王欣等人庭上拒绝承认犯罪,并做了“伶牙俐齿”的自我辩护,这对网民来说难得一见,进一步推高了此案的热度。

  人民日报客户端9日发表题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的署名评论,新华社客户端随后发署名评论,题目是《无论快播是否有罪,都要对“狡辩的权利”报以掌声》。很快有好事者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得出两家官方媒体“互掐”的结论,制造了网络上的新热点。

  仔细阅读两大官媒客户端的文章,不难发现它们在是从不同角度评论此案,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讨论了事实、道义和以法律为准绳,支持以法院判决为准。而新华社客户端则评论审理过程,强调程序正义。

  这两家客户端价值取向大的一致不容置疑。炒作它们“互掐”或许蛮刺激,互联网最喜欢消费的就是冲突,但那毕竟很牵强。

  快播案冷不丁刮来一阵雨,反映出中国互联网上的准则认识和价值取向仍处在半混沌状态。这种情况下正如一些人所说,对审理的视频直播和对讨论的开放具有特殊普法意义,它们吸引了注意力,带动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为增强普法的效果形成了铺垫。

  然而这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普法充分实现的大结局。按说法院判决是这件事从一个案件发展成“舆论事件”再落回到权威案例的点睛之笔,法院最终判决像“揭开谜底”一样触动所有关心互联网的人,让大家都能测量自己看法与法律标准答案之间的距离。

  但实际情形很可能不会这么理想。中国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人笃信自己的价值观,视它为世间各种事物正确性的原点,甚至将它置于法律之上。中国网上对热门案件的议论经常超越道德评价,也超越对量刑的猜测,而带有影响法院判决的明显意愿,有点像“舆论审判”,给法院的判决施加压力。

  海淀法院对有可能刷爆互联网的案件搞公开视频直播,这需要很大勇气。相信该法院已有不受互联网舆论影响独立进行审理、判决的决心,后一个勇气像前一个勇气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一次判决与互联网舆论的要求存在不一致,司法部门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必然给网上公众的认识带来一定扳正。对法律精神的这种坚持做得多了,就会累加扳正的效果,逐渐确立法律对于平息各种争论的中心作用,最终使法治被互联网完全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讨论造成的舆论压力不全是负面效果,它们对公正执法也有推动作用。因此互联网舆论常常是“双刃剑”。我们的客观分析是,法院以积极态度接受互联网舆论监督,要比网上过激舆论接受法院裁定的扳正更容易实现。在网上舆论开放的早期,前一个方向的意义比较明显。现在来看,后一个方向的意义逐渐突出出来。

  快播的创业者都是些年轻人,他们曾被看成互联网创业的弄潮儿,因而很容易受到同情。然而法律就是法律,如果我们不以法律裁定作为区分是非的首要标准,那么我们被表象和错觉误导的概率就会高得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