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需要政策也需要社会接纳

2016年01月06日 07:29   来源:长江日报   刘昌海

  昨日,广州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提出,2016年将先在5个镇街试点,通过探索创建来穗人员共治议事会、来穗人员党支部等,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9年义务教育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等若干目标。(1月5日《南方都市报》)

  广州市通过“融合计划”,率先探索破解中国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其“起步、成长、融入、圆梦”四步走的设想,也是可圈可点,颇具可行性。

  如果说这一措施还有待完善之处的话,个人以为是“融合计划”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外来人员身上,为他们从政策上降低门槛,从就业、入学等各个方面给予照顾,但对本地原住民如何主动“接纳”外来人员这一方面,似乎没有过多涉及。

  其实对于外来人员来讲,融入城市困难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自身素质和政策门槛的问题,二是原住民排斥的问题。如果前面诸如个人就业、子女入学等难题是“硬门槛”的话,后者则是融入城市的“软障碍”。很多外来人员,最不能忍受的往往是本地人的眼光和态度。到一座城市,他们总会感受到来自于原住民有意或无意的抵制和排斥。在学校,本地孩子和外地孩子会自然形成各种的圈子,在社区,本地人和外地人也交流不多,本地人和外地人泾渭分明。

  让外来人员享受到更多政策层面保障的同时,通过宣传沟通等多种方式做好原住民的工作,让他们能够敞开胸怀接纳外来人员,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让外来人员感受到本地人的善意,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友好,最终不分你我,才是真正的“融合”之道。如果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敬而远之,恐怕只能貌合神离。

  所以,在实行“融合计划”的同时,还应辅之以“接纳计划”,让当地人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外地人的到来。一个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人与人之间不应互相排斥。只有最终没有了外来人员和原住民的区别,每个人都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共同爱护,这个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