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食子的,为何不是“毒老虎”而是“小绵羊”?

2015年12月31日 13:34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2015年农历春节大年初二,广州市南沙牛孖村74岁陈老伯的家里,42岁的儿子陈树拿了老父亲50元当毒资后,还在厅里注射时走来走去。最终,陈老伯决定“大义灭亲”,在给儿子煲的凉茶中放入安眠药,待儿子昏睡后,亲手将儿子殴打并捂死。12月29日上午,广州中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一审宣判,陈老伯犯故意杀人罪,但因案发的特殊原因,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12月30日《信息时报》)

  又是联名求情,又是大义灭亲,又是法律柔情。可是,这种泪眼朦胧的“大义灭亲”是我们想看到的吗?是我们这个法治时代所需要的吗?在“大义灭亲”的背后,其实隐藏了很多看不见的忧伤。

  这种类型的“大义灭亲”我们见过的太多太多。上海市一位父亲将女儿用棍棒打死,就是因为这位女子好逸恶劳,结了婚了还是无所事事,经常为了索要钱款打骂爹娘。云南一位父亲将儿子毒死,原因就是儿子从不干好事,不是调戏女性,就是上网玩游戏。山东一位父亲将儿子用绳子勒死,是因为这个儿子成天惹事,经常打骂邻居。这些事情发生后,都有着经典的“故事情节”,都是很多人联名求情,要么就是按上鲜红的手印。在民间是支持这种“大义灭亲”行为的。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爹叫儿亡儿不得不亡”的封建时代,应该是一短大义灭亲的佳话。可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无数的忧伤。

  这是普法的忧伤。普法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了,国家对于普法工作也是很重视的,制定了N个五年普法的宏伟蓝图。可是,为何人们还如此的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感?这样的行为不是家务事,而是社会事,法律事。有事找法律帮助应该成为人人遵守的底线。我们的普法工作何时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化成自觉行动?

  这是管理的忧伤。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法治时代,我们也有着众多的社会管理部门。假如说,社会管理部门能把所谓的家务事也管理起来,又会如何?很多“大义灭亲”是因为家庭暴力引发的,可是当家暴法律早就已经成熟的时候,家暴法律为何不能主动介入家务事。

  这是责任的忧伤。很多事情原本有人管,可是由于责任缺失,却出现了没人管的情况。正如这位杀死儿子的父亲一样,他发现儿子吸毒之后,一直想让他重新做人,想着将儿子送到监管部门。可是,他找了很多部门都没人愿意去管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才起了杀意。

  都说虎毒不食子,为何食子的不是毒老虎,偏偏都是善良的小绵羊?这不值得深思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吴 旭:社会管理,关键在“理”    2013年11月11日
  • ·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    2013年10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