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一中高一年级的学生们过了一把做农民的瘾。校方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块小型“耕地”,让学生自己种植蔬菜。昨天,记者在该校校园看到,不少“学霸”种起菜来感觉是“爽极了”。(12月29日《珠海特区报》)
对于校园农场,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道理很简单,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太需要认识农业劳作,参与劳动实践了。因为现在的孩子与农耕越来越远,甭说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就是日常吃的大米、白面、蔬菜等农作物,很多孩子都不知是怎么生长出来的,更不晓得粮食从育苗到生长,再到收割、加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其中要付出多少的劳动和汗水,只是懂得“饭来张口”。即便孩子琴棋书画等样样精通,考卷上的分数再高,也难言素质教育成功。
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节粮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难。虽然,在“校园农场”里种植和收获,教育成效的确不能像掌握一种技能立竿见影,但通过实践却能让孩子收获成长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包括忍受等待发芽的焦虑,每天为农作物浇水的辛劳,学习除草杀虫技巧,更能品尝瓜果成熟收获时的喜悦,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以及和小伙伴们一起劳动、团结合作的快乐……这过程是教科书没有的,却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稀缺的“校园农场”,也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保护好耕地刻不容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必须做好长远规划,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要盲目推进所谓的城市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给城市的子孙后代留下耕地,让他们体味劳动生产的乐趣。
总的说来,“校园农场”不只是孩子的“劳作场”,更是品格形成的“试验田”,在此,能种出素质教育的“果实”,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