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条”借贷是校园消费时代的资本闹剧

2016年06月22日 08: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敬伟

  “裸条”借贷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民间借贷,应该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应是脱离监管的“地下金融”,更不能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金融”

  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引发了诸多悲剧和闹剧。

  河南一位大学生因为贷款60万元无力还贷而跳楼自杀,这是校园贷的悲剧。女大学生持“裸条”替代借条贷款,被贷款机构以曝光裸照的方式催收,则更像是荒诞的闹剧。

  无论悲剧还是闹剧,都是消费时代的现实,也留下了资本主导和变异的社会省思。

  “裸条”语境下的校园贷,和常态金融机构发放的助学贷款完全是两回事。后者属于社会公益性质,贷款利率为常息、低息甚至无息;而前者则属于市场化的民间贷款,门槛较低、为学生提供个人消费借贷。据融360一项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是由于购物需要(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

  校园贷看上去门槛很低,只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能办理贷款。有些贷款网站甚至为了拉学生贷款,承诺“不电话家长”。所谓“裸条”——对象主要是女生,手持身份证拍裸照就能获得贷款。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也没有不合常理的低成本贷款,低门槛校园贷的背后,则是大学生们不得不付出的高昂代价。

  譬如“裸条”借贷,即使能够还上账,个人尊严也已经隐秘地被主动出让(卖)。因而,低门槛校园贷和“裸条”借贷,是贷款机构设置的资本圈套,巧妙地抓住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让大学生入彀。其隐含的借贷压力,要比那些民间高利贷还要厚黑狠绝。

  “裸条”借贷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甲方乙方是以不平等且不文明的方式形成的荒诞借贷关系。符合法理情的借贷关系,借款人应以自身的信用或财产作保证,或者以第三者作为担保才能贷到货币资金。包括“裸条”借贷在内的校园贷,显然不符合正常的借贷关系。逼死人的校园贷和曝光女大学生的“裸条”贷,已经发酵为社会公共事件。监管机构,应该主动介入调查,对不规范的校园贷“亮剑”。

  民间借贷,应该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而不应是脱离监管的“地下金融”,更不能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金融”。因而,对于民间借贷,应通过立法建制和监管跟进的方式,摸清民间借贷的规模,厘清民间借贷的流程,规范民间借贷的担保,促使其走上市场化、法治化的正途。

  针对校园贷,监管层应该进行一次全覆盖的专项治理,尤其是那些面向大学校园的网络校园贷平台,清理整顿已是迫在眉睫。对于那些深陷校园借贷的学子们,学校、家长和监管机构也应联合开展全面的“拯救行动”,让学子们摆脱沉陷违规校园贷的困境。

  大学校园还应该增加金融知识的教育,让学子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涵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