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围绕开放发展,上海要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何谓长江经济带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历史实践表明,大国的崛起与其大河流域的兴衰密切相关。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覆盖范围最广的经济带。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要求“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并希望以此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目前,沿江11个省市、39个节点城市都在推进全方位合作,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经济新业态。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也提出,“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何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李克强同志曾说过,上海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只有“龙头”舞起来,“龙身”和“龙尾”才能摆起来。历史上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远东经济中心,正是依托了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当前,协同创新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上海与长江沿线省区在资源供需和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具有整合互补的潜力和基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形成长江流域协同打造上海科创中心的良好态势。
然而目前,长江流域的区域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广泛存在,“多方参与、开放共享、联合攻关、互动创新”的协同创新难以实现,距离“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砸碎束缚长江流域一体化的枷锁,促进上海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我们还需要采取哪些举措?笔者谈几条自己的建议:
一是“建立机制”,即建立科技创新协同的领导协调机构。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动建立涵盖科技部门等国家相关部委、省市政府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对话机制。在地方层面要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开放式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成立非官方NGO性质的产业创新协同机构。
二是“编制规划”,即编制长江经济带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各省市科技部门召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企业共同成立规划编制委员会,重点研讨和制定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共同关注和重点需求,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项目、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并由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三是“分享政策”。可以仿效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可复制”模式,建立公共性的科技公共政策,实现不同省市之间的学分、职称资格和科技成果互认,形成要素流动自由化的良好创新生态。同时,思考需要突破的法律政策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四是“资金支持”。由各省市共同出资和发起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支持跨区域创新合作项目,并借鉴“亚投行模式”建立长江经济带科技银行,支持长三角等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利用自贸区和金融中心建设的投资便利化,发挥上海创业风险投资功能,与兄弟省份企业开展投资对接服务。
五是“人才共育共享”,建立长江经济带成果项目库、人才专家库等,促进上海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与沿江省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是“产业协同”,鼓励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长江经济带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重大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
八是“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建设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接口,将长三角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与长江中上游区域实现“无缝对接”。推进包括上海在内的各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技术研究中心等面向长江经济带区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开放。(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