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让村干部成为“土皇帝”

2015年12月29日 07: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钟的

  近期播放的武汉市电视问政短片,聚焦了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武汉东湖风景区湖光村两次换届共花费40多万元,村民纷纷质问这些钱都干什么用了。已担任村支书10多年的李宏念在2014年再获连任,一些村民表示不满,还有村民反映:“李宏念曾在公开场合说:‘村支书永远是老子搞,老子不搞儿子搞,儿子不搞孙子搞!’总之,湖光村由他们家说了算。”

  自辛亥革命推翻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来,官员世袭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此后100多年的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尽管出现过短暂的复辟闹剧,也一度有过个人崇拜之风,但是哪怕再大的“老虎”,也没有胆子公开宣扬搞世袭制的想法。武汉这位村支书的说法无疑让人大跌眼镜:小小村官,有什么能量在村里搞“世袭制”,“子子孙孙都要当村支书”应该只是一句酒后妄言吧?

  然而,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往往越到基层越为显著,村官“子承父业”在一些地方真实地发生着。这些“继承”村官职务的“村官二代”,并非靠自己的实力取信于民,而是凭借家族势力,通过买选票、经济胁迫乃至人身威胁等手段上位。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村民自治的美好愿景被破坏,村民的公民权利被践踏,村里无论成文还是不成文的规矩也都形同虚设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出现村干部“世袭”现象的地区,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富村,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穷村。有的“世袭”破坏了选举的规矩,涉嫌违法;有的“世袭”则假借民主之名,行专权独断之实。这些村基本面貌不同,共同特点则是权力运转的封闭——村民自治变成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治,村民无法有效地表达、组织自己的意见,个别“爱挑事”而实际抱有政治参与热情的普通村民,却被村干部所打压。

  不可否认,基层治理面临许许多多的复杂局面。比如一些乡村地区,许多村民家族意识浓厚并日益抬头,村民尚未形成现代的政治参与观;在城乡壁垒打破的情况下,一些农村地区又出现了空心村的情况,很多村民在客观上难以回乡参加选举和自治,留守在村里的很多是老人与孩子……然而,这些情况都不是容忍村干部“世袭制”或者变相“世袭”的理由。其实,如果纵容“世袭”,那么以上不利于乡村民主的因素还会更恶化,让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陷入怪圈。

  一些搞“世袭”的村干部经常有这样的思维——我个人能力强,为村里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自家亲戚子弟也能力出众,所以指定“接班人”很是理直气壮。就算这些村干部和他的亲戚子弟能力出众,但是“有能力”和通过正当合法的程序当选,显然是两码事。你有能力,别人也有能力,不能因为你的能力而阻止别人施展能力。况且,在“能人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下,单凭个人能力远远不足以取得村民的信任。

  尽管村官不是国家公务员,但是一般人们还是将之视为村里的官员,至少他们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官员才有的公权力。那么,对村官的要求,就应该参照官员的标准来看。村官也应该具有现代的政治素养,敬畏手中这点不大但是对村民来说也很重要的权力。同时,村官决不能是村霸,对那些口吐狂言、手段毒辣的村官,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及时介入。不管如何,那些像“土皇帝”一样的村官,哪怕其治下的乡村发展再好,也是不适宜留在村官队伍中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驻村干部当养“四气”    2016年07月21日
  • ·错位的“知道”与“不知道”    2016年06月22日
  • ·村干部微腐败需要重惩罚    2016年06月17日
  • ·村干部腐败问题不容小视    2016年03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