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平邑矿难“自杀”的不止董事长

2015年12月28日 07:04   来源:京华时报   连海平

  只顾钱不要命,工人在“自杀”;为了利益,罔顾安全,企业在“自杀”;企业出大事,政府来埋单,地方政府形象在“自杀”。

  25日上午,位于山东平邑县保太镇的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发生局部坍塌,截至昨天,29名作业者中11人获救,1人遇难,仍有17人被困井下。昨天凌晨,玉荣商贸董事长马丛波在事故现场溺水身亡。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认定,马丛波在井下配合救援时,乘人不备跳入一号井下的佯井溺亡。

  员工被困、生死未卜,正当各方全力抢救的重要关头,马丛波身为石膏矿主人,抛下兄弟们不管不顾,留下一个烂摊子,就这么走了,委实有点“不仗义”。但在几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中,很多网友居然在褒扬他,不乏“好领导,有担当”“以死谢罪,值得尊敬”之语。网友们赞叹马丛波的不理智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人死为大”,而缘于现实社会中谢罪、赎罪精神太稀缺。君不见,国内发生多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多少相关责任人用实际行动(哪怕是主动请辞而非只是一个鞠躬)向受害者、公众道歉?

  和飓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不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几乎都有人祸的因素。12月20日的深圳滑坡事故是这样,12月25日的平邑县坍塌事故也是这样。早在2006年,在临沂市安监局发布的“放顶计划”——为防范灾害,人为炸塌废矿,变成农田或鱼塘——此次发生塌方的万枣石膏矿(包含在玉荣石膏矿区内)就榜上有名。“万枣石膏矿采空区”也曾于2011年被保太镇政府列为地质灾害防范重点。这说明当地安监部门对安全问题并非没有认识,只是行动未必到位。哪怕只有一次真抓实干,今天的事故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此说来,这起事故依然是人祸居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放顶计划”一直在公文旅行而落不到实处?

  于公,一个当地纳税排行榜也许能够吐露些许信息。公开资料显示,万庄膏业有限公司是保太镇重点扶持企业,属于平邑县重点税源企业,2013年排18位,2014年排第8位。马丛波就是万庄膏业(2006年与玉荣商贸联营)的总经理与法人代表。纳税排名第8的企业,简直就是镇里、县里的小“财神爷”,当地监管起来难免投鼠忌器,这也许就是许多管理措施一直在空中盘旋、始终落不下来之原因。于私,是否还存在着官员权力寻租之后主动放弃监管、任由企业危险生产现象?这几乎也是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定式。马丛波本人一了百了,但事故了犹未了,许多疑点需要认真理一理。

  纵观平邑县石膏矿坍塌事故,自杀的不止马丛波——只顾钱不要命,工人在“自杀”;为了利益,罔顾安全,企业在“自杀”;企业出大事,政府来埋单,地方政府形象在“自杀”。一次重大恶性事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多少痛苦,地方政府得赔上多少有形、无形资产?这笔账要怎么算才划算,值得三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