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荒唐的助学饭局凸显了学校领导庸俗的“感恩”观念。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学校领导将学生看做自己的“私有资源”任意调配,“大家长”的作风已成为习惯性作为。
企业向贫困生捐了款,学校却要求贫困生“筹钱”请企业、学校及村镇干部吃饭,否则就取消受助名额。这事发生在合肥宿州埇桥区朱仙庄镇宋庙小学,虽然贫困生筹集的饭钱没有用出去并被陆续返还,但这场“助学饭局”引发的风波尚未平息。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助学饭局”?除了荒唐,很难再找到其他词汇形容,而这场荒唐的“助学饭局”,足以让人见识学校领导对“助学”“慈善”认知的狭小格局。扶弱济困是传统美德,知恩图报也是优良品质,但是,一旦以蹩脚的形式将两者链接,势必会异化“扶弱济困”的初衷,甚至会触发围观者的愤怒情绪。
很难将这场“助学饭局”风波的责任归咎于捐助企业,因为企业压根不知道饭钱来自受助学生。追责的板子无疑应打在学校领导身上。据报道,捐助仪式结束后,学校开了9桌饭席“大宴宾客”,参加饭局的还有村镇领导。试问,村镇领导和这场捐助活动有何关系,为何一定要出席饭局?如果说村镇领导从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那也是他们的分内之责,有必要接受专门答谢宴请吗?既然学校经费不足,为何还要大摆9桌?与其说这是助学答谢饭局,倒不如看做是学校领导向村镇领导献媚的饭局。尤其令人愤怒的是,如果学生不出钱宴请“宾客”,学校就剥夺其受助名额,这种强迫无疑让这场助学活动变了味。
一场荒唐的助学饭局,映射出的还不仅仅是学校对慈善认知的偏差。在这则报道的跟帖中,很多网友质疑学校领导“习惯了大吃大喝”。抛开这种带有情绪的推测,即便从善意的角度排除学校领导“大吃大喝”的“习惯”,这场荒唐的助学饭局也凸显了学校领导庸俗的“感恩”观念。或许在学校领导看来,企业对贫困学生有所捐助,学校总应该表达感谢,而饭局是最传统最简单的答谢方式。但学校领导丝毫没有意识到,爱心企业捐助给贫困学生的善款,自己到底有没有支配权。要挟学生筹钱请饭,会不会玷污这场捐助的善意?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学校领导将学生看做自己的“私有资源”任意调配,“大家长”的作风已成为习惯性作为。在这种作为模式的支配之下,扶危济困的善举被异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慈善捐助,学校到底该如何“感恩”?真正的感恩方式,无非是用好企业捐助的善款,将善款如实发放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而非以庸俗的饭局去回馈捐助企业,更不该以献媚的姿态去讨好村镇领导。这一场荒唐的助学饭局在舆论场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除了释放我们围观时的愤怒情绪,更应该反思“助学饭局”变异的基因到底从何而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