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用不完”是开药还是卖药?

2015年12月24日 14:37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就诊后得知需要开一些消炎溶液,西安市民马先生按照医嘱,购买了2瓶150毫升的溶液。“看了说明书后我才知道,这种药品需要稀释10倍后使用,这样算下来,我这辈子也用不完。”近日,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经过沟通,医院已经为马先生办理了退款。(12月23日《华商报》)

  患者每隔一月才用一次,每次只用几毫升的稀释溶液,医生却一次开给了“足够余生”的用药量。姑且相信院方“这种药品只有大剂量包装”的事后回应,可笔者却并不认同其“如果患者觉得剂量太多,可以当场和大夫沟通”的说法。因为,通常情况下,医生开了方子,病人取了药物,有几人会立即逐个拆开包装,等仔细阅完使用说明才会离开?

  患者惊呼所开药品“这辈子用不完”,并回头再去医院投诉反映,要求退药和退款,这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大大的意外。就患者而言,正如众多网友所揣测的,估计十有八九,西安市民马先生没有享受“公费医保”的条件,否则便不太可能如此较真行事;而对医院来说,可能明知此类现象并非绝无仅有,但人家竟会请了媒体前来“说情”把药退了,或许同样要觉得“匪夷所思”了。

  从新闻报道来看,尽管被患者称之“这辈子用不完”,也无非是“多”开了一瓶150毫升的医用溶液。所以,比起现实中那些真正的“大处方”、“乱开药”,这样的事情确凿可说只是“小儿科”了。但我以为,既然“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那么这样“不知能用多少年”的一瓶药,其实依然窥斑见豹、小中见大,映衬了某些医疗单位忽视患者利益,甚至有意无意地惯用着“以药养医”的招数与路子。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今年3月的“两会热搜提案议案”的榜单中,“用‘以医养医’取代‘以药养医’”,再度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事实确也如此,这些年的一个共识是:老百姓觉得“看病贵”,但很多钱却并没有花在治病上,而是花在药费、检查检测费上了。换言之,唯有切实消除“以药养医”的顽症,让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使医生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才能合理控费而让老百姓看病尽可能地少花钱。

  所谓“以药养医”,说白了就是医院得靠尽量多地卖药挣钱才能养活自己。而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究竟有多严重?2013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在三级医院,药品收益平均能够占到医院资金来源的50%,二级医院这一比例则超过60%,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甚至高达70%以上。近年来,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了限价限利等的办法,以期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但也不必讳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根子问题”没解决,某些医院和医生玩弄“曲径通幽”的把戏,通过数量上多开或者塞进些对治病没啥影响的药,仍然能够维持用药费用,变相地实现“以药养医”。

  “这辈子用不完”是开药还是卖药?在我看来,如果用“以医养医”取代“以药养医”的探索尚难深入,步子仍显踟蹰,“开药”和“卖药”之间的角色转换,有时也许只是“全凭医生良心”的一步之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马先生的“成功退药”,可能也真的仅仅是一个特例和孤例罢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