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巴蜀味”浓郁的文化发展体系

2015年12月18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直以来,四川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社会参与,关注社会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四川省从制度先行入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初步形成。四川省委、省政府已经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四川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标准,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画好蓝图,指明路径,完善保障。

  第二,四川省从加大财政投入入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群文中心、四川演艺中心、成都博物院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已投资兴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让群众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参与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四川省从促进服务均等化着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四川省将公共文化工程项目与城乡统筹、扶贫开发等重大民生工程紧密结合,通过“一馆一团一车”“汉藏文化交流”“农民读书月”等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使基层群众零距离享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四川省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入手,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不断增长,一大批非国有博物馆、民办公助图书馆、农民文化大院等新型文化阵地在全省遍地开花。四川省在农村和社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实现了多个部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第五,四川省从典型示范带动着手,示范区(项目)创建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譬如,成都市发挥政府主导地位,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在全国形成特色鲜明的“成都经验”;攀枝花市“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泸州市泸县“农民演艺网”成为四川公共文化闪亮品牌。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中央财政第一批示范区(项目)1500万创建经费有效撬动了成都、攀枝花和泸县地方政府6.42亿元投入。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四川省将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抓好重大主题创作生产、艺术创作生产源头,加大文艺服务配送和“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川省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出台一批文化扶贫政策、建设一批文化扶贫设施、开展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培养一批文化扶贫人才、创建一批文化扶贫新机制)。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院坝”、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新型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春雨行动”惠民工程。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四川省将加快推进西部区域文化市场中心建设,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突出巴蜀文化特色,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差异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结构布局。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四川省将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和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工程,培育主体多元、布局合理、层次科学、种类完备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实施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各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加强“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四川省将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国企与民企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实体与虚拟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文态和业态融合,集中和集聚融合,创作与创新融合,立足四川实际,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