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是谁在让“粮贱”伤农?

2015年11月27日 06:56   来源:红网   黎柳茜

  从10月开始的秋粮收购季到如今已快要接近尾声了。今秋我国多地粮食丰收,但据相关媒体报道,河南、江苏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却难以喜悦,原因在于粮食增产却难卖,即使卖出了也被压价,一年辛苦下来利润不多。例如新华社记者日前曾报道,从今年夏粮收购启动到秋粮上市,“卖粮难”的情况在河南多个地方“抬头”,排队卖粮、“人情粮”、“压级压价”等现象频发。而江苏海门的粮食价格暴跌20%。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已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但卖粮问题却日益严峻,每年被曝光的“卖粮难”地区可谓是轮流转。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不是没有干事儿。为了鼓励农民种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粮食作物,国家推出了粮食托市收购制度。从04年开始国家先后对稻米、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07年起对玉米、大豆、棉花等实行临储政策。大抵就是,国家指定企业,例如中储粮公司,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收购,避免粮价暴跌损害农民利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看上去这么好的保护制度,为何还会“谷贱伤农”?

  笔者认为,症结恰好就出在粮食托市收购制度上,没有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国际市场、关税、进口配额等因素有一定影响,却不是主要原因。不可否认,这种由行政手段决定价格的托市制度初衷是好的,可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却简单粗暴。随着粮食连年丰收,收储点库存积压,托市收购已经完全扭曲了资源配置,还增加了交易费用。

  近几年,最低收购价和收储价格已几次上调。对于农民来说,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可能会让他们在心理形成一个种粮能带来良好收益的预期,这就使得他们没办法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恰巧今年许多地方的收储点都满了,据媒体报道当前国有企业库存粮食为近10年最高值,其中最低价粮食占总库存的87.2%。农民种的粮食只能另找其他企业来收购,但它们不是最低收购价的委托库点,自然就是根据市场行情,依质、供求等论价。而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低于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价格。

  这样的市场价格也是综合国际粮价的结果。于是牵扯到高于市场价收购带来的另一个问题,“高价差”使得国内粮食在面对来自国际粮食时失去了竞争力。目前的国际粮价比2011年和2012年最高点时大跌40%-50%,即使是到岸价格加上汇率因素以及各种税之后普遍都比国内的低。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年1至9月,中国国内小麦平均批发价格较进口高出37%,大米和玉米的价格分别高出42%和51%。如今国内经济不景气,企业日子普遍难过,在降低成本的趋势下,自然会选择国际粮食。而我国粮食净进口去年已突破1亿吨大关,今年前7月进口粮食达7256.8万吨。

  形式看起来不容乐观。农民种粮连年难卖,成本与日俱增,为了减少自身损失,会更加希望中储粮来收购自己的粮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排队卖粮、“人情粮”、“走后门”等事件频发。中储粮等委托库点是稀缺资源,他们有收购决定权,收购谁的粮食,以什么价格收购,包括设立中间方,猫腻很容易在这些层层通道里产生,随之带来的是交易费用的增加。

  如今已到不得不改革托市收购制度的时候了,否则卖粮难、粮贱伤农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治。粮食托市收购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政府补贴,但从执行来看,补贴是直接转移支付到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而不是农民,农民收益不大。回归市场,指的是农产品价格,而不是完全摒弃价格补贴,只是补贴的机制需要改变,要减少政策对市场的扭曲,真正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农民能实现增产增收,而不是多收了三五斗却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把粮食卖出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应该如何看待恶意收购    2016年06月30日
  • ·从股权定价看乐视网收购案    2016年05月31日
  • ·面对宝能 万科可以做什么    2016年01月26日
  • ·中资收购澳工厂的双赢样本    2015年06月30日
  • ·栾笑语:联想频频收购 底气何来    2014年02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