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资收购澳工厂的双赢样本

2015年06月30日 06: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徐海静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基尔科伊,拥有典型的澳大利亚乡村风光。大片的绿色草地,牛羊成群,徜徉其间。这里是澳大利亚畜牧业的中心之一。驱车从布里斯班前往90公里外的基尔科伊路上,人们都会被路边一大片厂房吸引,院子里飘扬的中澳两国国旗让这里显得有些不寻常。

  基尔科伊牧业公司(KPC),一家自1953年起就开始加工牛肉的老牌企业,在2013年底被中国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厚生投资控股收购。

  农业领域合作是中国和澳大利亚经济界的热词,就连澳大利亚的矿业大亨吉娜·莱因哈特、安德鲁·弗雷斯特都纷纷进军农业领域,兴建或收购奶粉厂和牛肉加工厂,瞄准中国人的餐桌。而新希望与KPC在这一领域抢先一步,来自昆士兰牧场的牛肉正不断地进入中国的餐厅和超市。同时,KPC加工的牛肉在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牛肉消费大国依然畅销。

  在基尔科伊,你找不到一名中国股东们派出的管理人员或是财务人员,整个KPC管理团队在收购之后得以留任,整个工厂平滑过渡到新股东掌控之下,用首席执行官迪恩·古德的秘书海瑟尔的话说,“没有戏剧(冲突)”。

  当然,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收购后,KPC的员工数量增加了15%,达到750人。这家牛肉加工业的“老字号”是基尔科伊镇雇佣员工数量最多的企业,其员工来自于基尔科伊镇附近方圆50公里半径范围内。KPC的年产量也有所增加,目前每年屠宰量达到27.5万头牛,产量达到9万公吨。方圆800公里半径内的60家牧场主根据KPC的需求调整自己牧场的牛群数量。用古德的话说,KPC稳定增加的需求令这些牧场主对未来更有信心,从而投资扩大牧场规模。

  与一般人的推测不同,被中国公司收购的KPC其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并没有出现井喷,更没有出现所有产品掠夺式地只供应中国市场的情况。事实上,KPC牛肉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50%的产品去往美国。日本是其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只排第三位。

  对于新希望而言,KPC是其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产品供应环。厚生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天笠说,新希望收购KPC首先是出于对行业和中国市场未来趋势的考虑。其次,对KPC这样的优良资产,新希望愿意支付合理价格。而且,KPC的行业地位和行业模式是最适合的。

  而新希望提供给KPC的除了新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新的战略规划。中国这个市场从规模到利润暂时都还不及美国和日本,但其未来的潜力巨大,这一点是新希望和KPC管理层的共识。作为中国著名农业企业,新希望对制定KPC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当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股东的指导下,KPC制定了新战略,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更加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新希望也在国内投资扩建销售渠道,为KPC产品更多地打入中国的超市做着准备。

  中澳6月17日签署自贸协定。根据中澳自贸协定的安排,牛肉进口关税将在9年内取消。虽然关税的取消并非一蹴而就,双边自贸协定的利好是毋庸置疑的。此次收购是厚生资本第一次尝试在发达国家控股一家企业。从投资角度看,有一定挑战,风险也比较大。回头看,张天笠觉得,新希望和厚生资本在调研全球牛肉市场方面花了一两年时间,对澳大利亚法律、财务、税务等制度,以及社会和企业文化、劳工政策的深度调研,都是这次收购成功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应该如何看待恶意收购    2016年06月30日
  • ·从股权定价看乐视网收购案    2016年05月31日
  • ·面对宝能 万科可以做什么    2016年01月26日
  • ·是谁在让“粮贱”伤农?    2015年11月27日
  • ·栾笑语:联想频频收购 底气何来    2014年02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