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县直单位工作的朋友感叹,本想在组织生活中接受思想洗礼,多听点能够促进自身改进提高的“逆耳之言”,可一些同志在自我批评时面面俱到,批评时却是蜻蜓点水,会议下来,缺少针锋相对,没有红脸心跳,不知是忧是喜。
说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在延伸拓展,为什么基层党员中的“毒舌”却愈加稀少?他答道:“毒舌”少,是因为源头给“截流”了。在我们这种小县城,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一个人总是爱挑刺、敢较真就可能被认为“不成熟”。能够被基层党支部吸纳的同志,大多“棱角”先被磨掉,变得更“成熟”了。
确实,在遵奉“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社会,那些处事圆滑、善于察颜观色的人往往给人成熟稳重的印象。而一个敢较真、爱挑刺的人,多半会被视为“楞头青”或者“不识相”。前者可能左右逢源,处处得好;后者就可能不受同事欢迎,而且还会在成长进步上吃亏。
但是,共产党的组织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最讲认真”。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曾说:“领导身边,要有几个喜欢提意见的人,爱‘挑刺’的人,很有好处。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少犯错误。”把党的事业做好做实,无不需要敢较真,能挑刺。一事当前,如果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或者过得去差不多,而不是把道理辩透说明,把决策做全做优,把政策落实落地,把原则坚守到底,党的事业就可能走更多的弯路,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头的事情就可能无人担当。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唐太宗得以魏征为“镜”成就贞观之治。在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目标之际,基层党组织更需要广泛接纳谏诤之士,让更多爱挑刺敢较真的同志加入进来,并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谏如流的浓厚氛围。如此,我们的决策就可以更合乎实际情况,更切中问题要害,硬骨头才能早日被啃掉,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改革进程中的中梗阻才可能能早日被打通。
在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对“爱挑刺”和“不成熟”需要仔细甄别。其中一个首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挑刺”是为公还是为私,是知无不言还是无病呻吟。如果一个人一心为公,事事爱较真,时时敢挑刺,处处讲原则,言行能一致,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斤斤计较,为个人的待遇处处挑刺,对这样的人,应该敞开大门,另眼相看,特别关注,主动培养,并及早吸收到组织中,以此给较真、挑刺“保鲜”。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基层党组织多吸纳些有真知灼见、秉公直言者到党内,党的肌肤就会更健康,党的事业就会更兴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