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疯狂的石头”愈演愈烈

2015年11月19日 09:20   来源:燕赵晚报   张枫逸

  因石中有“玉”的传言,近一个月来,泸州合江县南滩镇的河滩上热闹非凡。上千村民开挖河道昼夜寻宝,河滩被挖得千疮百孔。记者将村民赠与的两块“合江奇石”带到了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13地质队矿勘院鉴定。高级工程师杜光荣鉴定后表示:这就是一般的石英,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仅如此,这所谓的“长江玉石”在泸州收藏圈资深人士看来不仅一文不值,更像是当年炒作的一次重演。(11月18日《华西都市报》)

  四川泸州上千人昼夜挖“玉石”,上演起现实版的“疯狂的石头”。然而,专家一席话却让许多人一夜暴富的梦想破灭,原来这所谓的“合江奇石”只是普普通通的石英石,一文不值。其实,早在2008年前后,泸州当地就曾兴起过抢购“长江玉石”的热潮,等热潮退后,许多人高价买回来的石头,再也无人问津,“送人都不要”。尽管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当石中有“玉”的传言再次出现,依然有很多人怦然心动。而玉石的故事在人们口口相传中,不断被添油加醋,几千元的石头交易被传为“几万”,进一步引燃了村民们“寻宝”的热望。

  无独有偶,近年来,从浙江青田“青田石”、浦江“玛瑙石”到湖北郧西“绿松石”,多地矿石遭到私挖乱采。每一起“疯狂的石头”的背后,几乎都是各种版本的挖石发财故事坊间疯传,引发公众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喧嚣过后,留下一地鸡毛,山河破碎。除了极少数人从中获利外,绝大部分人都是白忙活一场,甚至血本无归。

  梦,最终都会醒,当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辛辛苦苦挖出的石头并不值钱,这场疯狂的闹剧就会渐渐偃旗息鼓。不过,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能坐视“疯狂的石头”自生自灭。公众的采石行为不仅仅是愿赌服输的个体行为,更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河道管理条例》也明确指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显然,像泸州这种上千人昼夜挖“玉石”的行为,已经影响到环境安全,必须及时叫停。此外,盲目无序的采石行为,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去年1月8日,浙江浦江一位村民就因为挖石被埋致死。

  “疯狂的石头”的危害不容小觑,却并未引起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足够重视。在浙江浦江,相关部门仅仅下发了一份《关于严厉制止和查处非法采石行为的通告》,采挖之风并未终止。在四川泸州,南滩镇的村民挖石近一个月,当地党委政府却表现得后知后觉,反应迟缓。甚至当面对记者采访,有关负责人还在强调“从我们前期了解来看,主要是村民自发挖石,还没有采用大型机械。”

  现实版“疯狂的石头”,对于公众和国家可谓“双输”,不能再任由其继续下去。各地应切实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强日常检查,组织力量巡逻,对非法采石行为严厉打击,依法严惩;同时,加强规范引导,对于确有价值的资源,探索矿山开采机制,让所在矿区的村民参与利益分配;对于纯属谣言的,做好劝导解释,戳穿不良商家幕后炒作的真相,让广大群众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6年内免环检”早已无需摸石头    2015年12月29日
  • ·“疯狂的石头”不只是民间闹剧    2015年11月19日
  • ·疯狂的石头别让铜臭误了雅好    2015年1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