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怎样让“痛经假”从纸上走出落地?

2015年11月05日 14:12   来源:南方网   戴先任

  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正在省法制办官网上征求公众意见,截至今年12月3日。“送审稿”中提出,如果有医疗机构的证明,女职工可以带薪休1天“痛经假”,引起不少有“难言之痛”的女性广泛关注。(11月5日《新快报》)

  早在1993年颁布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就规定: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对于女职工可以带薪休“痛经假”,并不是广东的创举,在此之前湖北与山西已经先行,而且这还是一个已制订二十多年旧规定,但广东的“送审稿”一经提出,还是让很多人有新鲜感,并一时间成为了国内热议的热点新闻,可见保障女职工相关权益的规定并没能得到有力执行,以至规定被长期无视与搁置,让公众感到陌生。

  此次广东的“送审稿”中明确了对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五期”的保护。早在2009年,湖北修订女职工保护法规时就规定,女职工痛经可休假2天。而今年,《山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草案)》中也提出,经医疗机构证明患有痛经或者经量过多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在其经期给予至少一天的带薪休息。广东“送审稿”则提出,女职工可以带薪休1天“痛经假”,三地的规定很相似,实际还是在落实与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这也让人看出,制订规定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如何落实规定。

  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在职场仍然受到不对等待遇,不少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女职工的现象,亟待法律法规予以保护。如用人单位将怀孕或生育的职员辞退,给这些女职员“冷板凳”,让她们自己知难而退。女职员在处于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时,可能影响工作效率,给单位减少创造财富,工作价值降低,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来自法律的硬约束,自然容易忽视女职工权益,歧视、辞退女职工。

  女职工权益难保障,由此可见,就并不只是制订出规定那么简单的事情。知易行难,难点还是在于执行上,其面前的阻力有:用人单位的无视,女职工的无奈与无知,像很少有女职工为了“痛经假”投诉企业,而且企业违法成本低,很多企业都闻所未闻“痛经假”一说等等。

  还是需要加强宣传,让企业懂得尊重职工各项正当权益;需要相关部门尽职尽责,维护好女职工权益,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也要女职工不能忍气吞声,要能起而维权;对女职员“五期”保护落到实处的用人单位,可以给予财政补贴,减轻用人单位负担;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法律法规更具可操作性,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让用人单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如此,“痛经假”等职工权益,才不会一直是空中楼阁与“画饼”,无法落实与兑现,而能从纸上走出来,沉稳落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