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法律的回应机制应更敏捷

2015年10月27日 07:08   来源:京华时报   兵临

  随意圈占楼道虽是民生琐事,但背后关系到邻里关系和谐和公民守法品格。法律护佑民生向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不同部门作出更敏捷的回应。

  上海一居民加装防盗门圈占公共楼道,其邻居先后找到7个部门都管不了,这事引起公共舆论的讨论。虽然圈占行为违法明显,但房管部门称,处罚私装防盗门只能一步一步走程序,走完流程要一年多,最终也只是罚款而不是拆除。这样的结果不仅令当事人无奈,也令大众舆论唏嘘不已。

  建筑物楼道属于业主共有部分,私自加装防盗门圈占楼道,无疑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按照《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的侵权责任。但是,这种简单的法律判断有时并不能有效化解实际生活中的纠纷。追究当事人的侵权责任需要走司法程序,虽然胜诉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打官司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相比司法诉讼,老百姓更习惯于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行政执法一般也更为便宜高效。但从目前看,面对这种违法圈占,很多政府部门的确“爱莫能助”。例如其很难跟“违建”搭上边,所以拆违办就管不了,其他一些部门在回应时也表示“没有这个职权”。在法治背景下,我们需要尊重政府部门依法履职的习惯,尤其是要对相对人作出处罚或强制行为时,依法行政的原则应当严格恪守,否则政府部门势必要“摊上大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执法体制就拿违法圈占楼道没辙。本案中,房管部门就可依据《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进行执法,只是令人惊愕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这种罚款程序要走一年之久?

  不可否认,走任何法律程序都需要一定成本,现代法治对程序的讲究也使得其中的时间成本很高。而民生问题的最大特点,乃是老百姓会综合利益衡量,如果“打官司打不起”“等走法律程序等不起”,利害权衡之下就可能放弃走法律程序,使得问题长期悬置起来。而法律一旦对此类民生问题介入迟滞,或持续按照原有法律机制僵化处理,就容易造成公民守法品质的败坏,带来违法者获利、守法者吃亏的不良效果,甚至在民众内心形成“法律无用论”。

  可见,随意圈占楼道虽是民生琐事,但背后关系到邻里关系和谐和公民守法品格。法律护佑民生向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不同部门作出更敏捷的回应。例如,人大代表可从这一现象出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立法议案;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媒体披露的现象,及时纳入政府立法的议程;有执法权的部门更需反思,所谓罚款程序要走一年的情况,究竟反映出哪些制度积弊和程序障碍,以在此基础上改进执法机制。其实说到底,法律回应机制是否灵敏而有效,关键还是取决于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