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4吨炒饭喂猪”缘于吉尼斯纪录申请监管缺失

2015年10月26日 09:04   来源:大河网   刘剑飞

  10月23日,扬州一盘总重量为4192公斤的“扬州炒饭”,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随即曝出炒饭被当作厨余垃圾送去喂猪。网友纷纷质疑主办方这是在“浪费粮食”和“作秀”。24日,该活动的承办方回应北京青年报记者称,拉去喂猪的只是因露天制作导致不宜食用的部分,其余部分还是按照预先安排送给学校和企业。(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炒饭喂猪的原因,参与此项活动举办的扬州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邱先生解释,“盛在这个大盘子里的炒饭,最上面的部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且还有很多人围观,或者在旁边走动,这使得这部分炒饭是不干净的,为了人的健康,决定不给人吃了。”也就是说,这些被拿去喂猪的炒饭是不干净的,受到污染的,严格来说,炒饭喂猪,也并不是浪费,这种回收利用总比直接倒掉好得多,可是即便如此,这些被喂猪的炒饭也值得追问,难道主办方在展示中就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吗?那么大分量的炒饭难道制作前就没有想好炒饭的处理问题吗?很显然,主办方在这次活动暴露出严重的组织不力,如果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活动前想到炒饭的处理问题,在活动中对制作的炒饭积极做好保护,避免遭受污染,比如送给敬老院或者学校企业等,给炒饭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妥善处理,就能避免炒饭喂猪事情的发生。可是主办方并没有这样做,既没有在活动前为炒饭找一个合适的去处,也没有在活动中对炒饭做好保护,最终导致部分炒饭被当做厨余垃圾拿去喂猪。因此,炒饭喂猪与活动主办方的组织不力,考虑不周有着直接关系。

  再者,制作这样大分量的炒饭是为了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事实上,这份总重量4192公斤的扬州炒饭也如愿以偿地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可是这样的成果有何意义?破了纪录又如何?制作这样大分量的炒饭必将耗费大量的粮食和人力物力财力,用这样的成本来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样的活动有多少积极意义,值得商榷。另外,炒饭喂猪也充分暴露出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评定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吉尼斯世界纪录原本是纪录世界之最,展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项活动,旨在鼓励人们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可是如今一些人一味求多、求大、求奇、求怪,不顾成本和社会影响,片面追求“世界纪录”,不管什么都拿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什么世界上最大的蛋糕,最大火锅等这些纷纷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仅暴露出一些地方一些人的功利心理和浮躁心态,也折射出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评定方面出现的严重错位,对此,虽然吉尼斯纪录并没有什么规定,但是相关部门却应该这种行为加以监督和约束,对申请吉尼斯纪录的行为进行论证评估,不仅要计算成本,还要考虑到社会价值和影响,避免诸如炒饭喂猪事情的发生。

  可是现实中,相关部门却没有如此,对吉尼斯纪录申请的监管一直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致使一些单位和个人随心所欲,不计任何成本,不顾社会影响,不管什么项目都去申请世界纪录,导致世界纪录申请混乱。不仅亵渎了世界纪录的积极意义,还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总之,炒饭喂猪不仅暴露出主办单位对活动的组织不力,也折射出相关部门对申请世界纪录监管的缺失。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缺失,才让大量炒饭被浪费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