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列车,若行走在旧轨之上,虽快亦不能远;若转型至新轨之上,虽慢亦能至远。
清晨最适合海边漫步。当海水退去,哪里有贝壳、螃蟹,哪里有垃圾,看得一清二楚。
观察经济运行也是如此。应对是否得力,效果到底怎样,新旧转轨期间,看得更为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波动期的应对,更有利于做出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
从2013年下半年起,外部需求不旺等外因,加上产业结构单一、房地产依赖严重、老龄化加剧等内因,使得东北地区遭遇到困难局面,问题更复杂,矛盾更尖锐,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既要兜底线、保民生,又要保持合理增长,还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一些基层干部面对“滚石上山”的压力,缺乏应有定力,没有应对办法,把换挡期出现的短期困难看成是长期的,人云亦云地认为东北振兴没希望了,散布东北前景黑暗论。甚至有些媒体,不加分析地对东北振兴十年成就全面否定。
还有干部,抱着GDP增速不放,“速度情结”浓厚,信奉“质量效益不好衡量,速度看得清楚”。殊不知,一旦守不住调结构这条主线,极易搞成一味靠资源要素驱动的“大干快上”,加剧本已过剩的产能。
风险大、挑战多、担子重,容易陷入心态不稳的困境。当此之时,战略定力不可或缺。定力关乎洞察力,关乎决策,关乎路径,关乎东北地区的未来。
大定力,需要大担当。在前不久辽宁举办的市厅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上,省委主要领导直面困难:保持定力,需要务实心态抓经济工作。困难和问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实事求是,增强战略耐心,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勇于承受改革的代价、创新的风险、转型的阵痛、下行的压力。
没有定力,就会半途而废。以上海为例,2008年起,经济增速连续4年低于全国水平,2011年更跌至全国倒数第二。但这座城市没有为速度情结羁绊,而是咬定调整不松口,利用“降速”的窗口和契机,把下行期作为调整结构的“机遇期”,推动转型。今年上半年,其经济增速回升至全国平均线。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回升,而是走出了转型阵痛,广东、浙江当年的腾笼换鸟,也都是类似情况。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辽宁今天面临的困难,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别人优化调整档期时,自己大干快上、一味投资,进而加剧了过剩产能。调整期不但没有加紧转型,而是在意GDP总量位次,不顾实际“弯道超车”,导致新城建设遍地开花,产业集群到处都是,形成一大批低效投资。
宁舍当前经济数字,也要谋长远打基础。一旦少了清醒和定力,被当前的数据压弯了腰,就容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上项目,追求表面数字,就回到了老路,引发新矛盾。
支撑定力的是新动力。经济发展的列车,若行走在旧轨之上,虽快亦不能远;若转型至新轨之上,虽慢亦能至远。当前,东北地区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向改革、市场、创新、开放寻求新动力,既发挥传统产业等既有优势,又区别于以往的要素驱动,既致力于培育市场活力,又注重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就能找到开启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钥匙。
(责任编辑: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