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新闻引爆舆论场,且戏剧性极强,剧情反转很快,连央视都大篇幅报道,让人脑筋激荡,犹如坐过山车一般。
先是有香港某网站称有中国老人在日本东京“碰瓷”,讹了日本车主10万日元,并附上所谓“证据”,即张贴在某街道墙上的一份“安民告示”。一时间,网上谴责老人“丢中国人的脸”的骂声不绝于耳,声声激动。两天后,日本那张贴“安民告示”的机构自我更正,并且道歉。原来,中国老人没有“碰瓷”,是被冤枉了,有媒体马上为老人正名,称“没丢中国人的脸”。
近来,剧情反转的新闻不少,这次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新闻,剧情反转这么快,已让人有“意料之中”的恍惚感。被“折腾”一番的公众,或是谴责某香港记者的不专业,或认为日本人还是有歧视中国人的嫌疑。其实,被“折腾”的不只是公众,还有“中国人的脸”。老人“碰瓷”新闻剧情反转之前,一些媒体和网民纷纷谴责老人丢了“中国人的脸”;剧情反转后,马上又改口称老人没有丢“中国人的脸”。笔者纳闷的是,这“中国人的脸”咋就那么奇怪,说丢就丢,说没丢就没丢呢?
一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不远千里到日本去旅游,在时下的中国是平常事,也是很个人的事情。她只是13亿多中国人中的一员,其一言一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多多少少会打上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烙印”,但更多的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虽然国人爱面子,但把个别国人的言行,与“中国人的脸”扯上关系,很容易犯方法论上的常识性错误,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盲人摸象”无异。把个别国人在外国的言行,动辄“上纲上线”评头论足,以丢不丢“中国人的脸”来贴标签,其实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幼稚病”。
“中国人的脸”由几千年历史沉淀而成,包含丰富文化底蕴,烙有很深的“中国印”。在当下,“中国人的脸”则是有13亿多中国人集体的形象写照,并不是某个人或极少数人想抹黑就可抹黑,想丢就丢的。一个老人在外国“碰瓷”,就把“中国人的脸”丢了,剧情一反转,又把“中国人的脸”捡回来了,“中国人的脸”就那样不值钱?世上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时下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交往频繁,中国人这么多,个别人在国外不够文明、检点的事情委实难以避免,但我们不必自我矮化,小题大做,一见个别国人在境外丢个垃圾、小孩便溺一次,就舆论起哄,大呼丢了“中国人的脸”,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维护了“中国人的脸”,而是轻蔑了“中国人的脸”,把“中国人的脸”搞得像瓷娃娃似的,一不留神就可碎在地上,极不严肃。
其实,“中国人的脸”没那么容易丢,容易丢的是某些媒体和网民看问题的科学态度。某些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充其量丢的是其自己个人的脸。国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这是事实;个别国人的言行不能代表整体“中国人的脸”,一个老人在国外“碰瓷”与否,不应该简单地与“中国人的脸”丢与不丢划等号,这是常识。个别媒体和网民,还是先看看自己的常识有没有丢吧,别动辄拿“中国人的脸”说事。“中国人的脸”是不可能那么容易被个别人弄丢的,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