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5年09月30日 07:08   来源:羊城晚报   徐奉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包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传递出中国将更深地融入到地球大家庭的强烈信号,而且展现了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远眼界、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那么,我们为何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将人类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类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价值观和治理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智慧之见,均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但我们现在所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又具有不同于古人的强烈时代气息,是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而产生的新命题。因而,唯有从现代化视野去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

  首先,现代化范畴的世界性,决定了考量现代化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基本框架。现代化起源于西欧,之后辐射扩散到北美和亚非拉各洲,演变为世界性潮流,成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的主旋律。

  其次,现代化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克服现代化带来的危机,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分析起点。现代化利弊兼蓄,既为人类带来福祉和进步,又产生粮食安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武器失控、疾病流行、网络攻击、气候变暖、跨国犯罪等负面效应。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强化,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链条。《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不能及时斩断危机链条,势必会导致现代化变革的失调或夭折。因此,现代化将走向何方,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人类的共同忧虑。

  再次,现代化进程的关联性,决定了推进现代化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践引导。现代化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以不同方式推进现代化,都需要不停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因此,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格局中,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闭门独治。在谋求本国现代化时,必须基于“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理念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对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抚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必须坚持”的实践路径: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正在全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既是践行“四个必须坚持”的有益探索,又是谋求共治、实现共赢的典型范例。

  如果将整个地球比作一艘行驶中的现代化大船,那么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是船上的一员。只有大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顺潮流而动,这艘现代化之船才会乘风破浪,最终行驶至文明幸福的彼岸。(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