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英、欧央行高官纷纷表态,对通胀前景表示出信心,认为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将拉动本地区的通胀。不过,从这些国家和地区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这种表态在短期内显得过于乐观。
发达国家中,9月3日欧洲央行刚刚下调了欧元区的经济和通胀预期,预计2015年和接下来的两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0.1%、1.5%和1.7%。欧盟统计局9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通胀率较初值下修为0.1%,物价涨速放缓至几近停滞的水平。在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英国7月消费物价指数按年转升,但幅度仍只有0.1%,按月则转跌0.2%。在美国,7月CPI同比仅升0.2%,即便剔除原油价格下跌因素,核心通胀率仍未达标。
8月CPI甚至出现环比下降0.1%,是今年1月以来首次下降。发达经济体中,日本情况更糟,通胀今年第三次跌至零水平,第二季度经济再现负增长,政府能否维持通胀水平、第二次提高消费税以及稳定经济增长都面临考验。
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正饱受滞胀之苦,印度通货膨胀走势也不甚乐观。印度央行今年已三次降息,但国内通胀下降速度超出预期,央行行长拉詹表示,印度央行还在“通缩道路”上。
由此可见,笼罩全球经济体多年的通缩风险并未真正消退,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内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下行未根本逆转,通缩仍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大威胁。这背后,主要原因是主导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因素并未消除。
首先,实体经济拉动不够,导致需求有限,物价上升受到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日前指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5年全球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但可能较该组织7月3.3%的预期进一步下降。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周期仍未结束。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仍呈现总体全面走低态势。由于供过于求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即便出现阶段性反弹,仍很难呈持久趋势,这使得欧洲、日本等输入性通缩难以消除。
再次,一些国家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压力仍然较大,货币贬值带来的物价轻微上涨可能很难抵消工业生产品价格的下降带来的影响,也造成通货膨胀率难以上升,反过来价格下跌预期又加大了去产能的压力。
不过,对于通货紧缩的长期前景也无须过度悲观,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些因素仍有可能发生逆转,对通胀有利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
从经济增长面上看,美国经济增长没有止步,失业率大幅下降,而薪资水平在小步回升,虽然幅度不大,但这种势头仍在维持。如果不硬性追求通胀达到2%才加息,美联储正在接近加息时点。而欧元区经济指标有所改善,总体信贷需求形势也在持续改善。
从市场因素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已经经历一年多时间的调整,目前不少品种价格已经处于低位,虽然在低位的震荡、徘徊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供给方面的逐步调整,再出现前期下跌幅度的可能性很小。一旦美元升值势头有所遏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止跌回稳将有良性影响。从一些国家的物价指数看,整体上涨幅度很小,但核心通胀相对较好,一旦由于能源价格暴跌引起的价格下跌因素减缓,通胀前景还是可以改善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