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焦点,其成因、后果以及成本收益都被重点研究过,而通缩在许多货币理论或者金融教科书中基本被忽略了。直到近10年,主流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通缩正在成为比通胀更为严重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作者菲利普·巴格斯通过《通缩之问》一书,认真审视了有关通货紧缩的主要经济学理论,考察了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价格通缩会造成的各种结果,并结合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次通缩案例,批驳了有关通货紧缩的各种误解与偏见。
书中详细剖析了通货紧缩的几种类型,比如增长型通缩,技术创新、劳动分工深化以及净储蓄的提升,都可以引起商品市场上生产力的提升和竞争的加剧,产品产量的大幅提升会使得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再如现金积聚型通缩,多种货币因素引发的货币购买力增强,使得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引起物价下跌;又如银行信用型通货紧缩,信用紧缩过程中,流通信用和银行存款将会减少,这些作为现金或者说货币的替代品相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应了货币通缩,等等。一般认为,生产力提高造成的通货紧缩才是“好的通缩”。
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信用紧缩问题。在政府和私人债务水平持续累积时,有必要高度关注债务通缩。这是因为,价格下跌时,借款人的实际债务负担增加,会引发消费者或企业开支的削减以及债务违约可能性的增加。在经济出问题之前,杠杆水平在“债务是安全的”观念中提升了,而高杠杆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在经济趋于下行通道时,投资回报率会逐年递减,负债人通过出售资产、削减开支等方式减少债务,这些去杠杆化的行为会导致价格全面下跌。信用紧缩可能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债务问题变得更加糟糕。简单总结就是,我们很难阻挠经济繁荣时期的信用扩张,但需要防范危机时的过度信用紧缩。
对于企业而言,价格通缩会给深陷债务困境的企业带来问题,尤其是高度依赖资产价格的大型企业。所以,过度负债的企业会渴望通胀。与那些因债务负担而陷入困境的大企业相比,一些小企业反而具有一定优势,新企业和小企业可能在通缩中获得发展的机会。一定条件下适度通缩,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与企业。
总之,《通缩之问》这本书,有助于人们认识当前各种货币与金融政策的效果,对理解当今全球货币宽松的理论,理解金融周期及其应对等,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 许余洁)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