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运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理论界对于价格持续疲软、通货紧缩压力上升原因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作出大幅度调整产生了争论。
有学者认为,物价走低意味着有效需求不足。防止落入通缩陷阱,货币政策须从稳健转向全面宽松,中央银行须尽快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措施。也有学者认为,我国PPI回落到-3.3%和CPI回落到1.5%的主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滑导致进出口价格指数大幅下滑,即通缩输入是价格走低的主因。如果剔除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因素,我国总体价格水平处在正常水平。治理这种输入性通缩,不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或刺激性的总量政策。还应认识到,这种价格水平下滑有利于我国降低进口成本和生产成本。因而,宏观经济政策须保持稳定,保持相对中性的定位和操作。
当前价格水平走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已成为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定位的关键问题。
2014年CPI回落幅度达到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回落贡献0.37个百分点,能源价格回落贡献0.23个百分点,其他制成品和服务价格回落贡献0.4个百分点。因此,CPI水平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大类价格回落的影响都比较显著。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下滑明显。这表明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开始显现。二是食品价格水平回落。这一方面与我国农业产量连续11年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与国际粮价大幅度下滑有关,因为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超过粮食生产的10%,达7000多万吨。三是其他制成品和服务价格下滑。虽然制成品价格下滑是主导因素,但服务类价格指数回落不能忽视,2014年服务类价格指数下滑1.5个百分点,对CPI下滑的贡献达到30%左右。由此可见,目前工业领域的需求疲软开始向第三产业蔓延;总需求不足、食品价格回落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是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滑的三大主因。
2014年生产资料价格下滑是PPI下滑的主因,生产资料价格下滑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直接联系。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PPI负增长从2012年3月开始,那时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并未出现快速回落。近期石油价格快速回落只能部分解释2014年PPI持续负增长的原因。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影响因素是多种的,其中与我国进口需求增速回落有一定关系。例如,2006—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增速平均达到13.5%,近两年平均增速仅为6.8%。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不能被简单视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外生因素。
我们既不能把目前价格下滑完全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全面宽松,甚至采取新的刺激措施;也不能把价格疲软简单归结为输入性通货紧缩,无视价格下行带来的冲击,拒绝任何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正确的策略应当是:首先,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和微调力度,使货币政策在操作层面有宽松的取向,以通过预期调整对冲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冲击,防止出现低价格水平转向通货紧缩的趋向。其次,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汇率波动幅度,以部分对冲输入性通货紧缩。再次,充分利用目前能源资源价格低迷的窗口期,加大价格改革力度,改变过去形成的价格扭曲,以缓解价格回落压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