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伦多轨道交通建设为何“慢悠悠”

2015年09月21日 06: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曾德金

  19日至20日,多伦多一条南北向的地铁主干道部分路段因信号系统施工关闭,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多伦多交通委员会公告说,这个路段将于10月17日和18日再次关闭。

  目前多伦多总共有4条地铁线路,每逢上下班高峰或者重大活动,市区主要道路堵成一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路段的检修停运司空见惯,为了换乘摆渡车,乘客们不得不额外步行一段路程,纷纷“吐槽”。

  乘客抱怨的还不止这些。截至目前,多伦多地铁仍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免费WiFi上网服务,多数地铁线路包括站台甚至没有手机信号。

  在轻轨交通的建设方面,多伦多的步伐也是“慢悠悠”。安大略省引以为豪的“UP轻轨系统”刚刚于今年6月份开通,这一工程是为了2015年泛美运动会的公共配套设施而建设,其25分钟的单程票需要花费27.5加元(约合人民币132元)。尽管有舆论认为票价偏高,但这一轻轨的建成总算结束了多伦多机场和市中心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

  轨道交通是国际型大都市越来越倚重的出行方式,作为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北美第四大城市的多伦多,其轨道交通与其城市地位极其不相称。对比世界上地铁发达的纽约、北京等城市,多伦多轨道交通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其发展进程过于落伍。

  原因何在?

  其一是迅速增长的城市规模。由于近几年人口增长迅速,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节奏,道路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相形之下,轨道交通系统已显老旧。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1日,大多伦多地区的人口已经突破600万(约为606万),比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足足多出200多万。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多伦多也是一座繁忙的城市,这里汇集了加拿大的大型金融机构。有调查数据显示,白天在金融区上班的人数就超过20万。

  其二就是资金缺口。多伦多交通委员会本月表示,如果票价不上涨或者市政府补贴不提高,2016年预算的资金缺口将高达9500万加元。为了平衡2015年预算,多伦多交通委员会已于今年早些时候将单程票价上浮0.1加元至2.8加元,预计每年可以有4000万加元进账。多伦多交通委员会称,2015-2024年预算案中,其将面临23.7亿加元的资金缺口。

  其三,抛开资金因素不谈,加拿大轨道项目的论证过程也相对较慢。

  另外,在加拿大,尽管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已经被讨论了数十年,但加拿大是G8(八国集团)中迄今唯一没有高速铁路的国家。拟建设的安大略省高铁线路至今还在论证之中,安省交通厅厅长史蒂芬·邓·杜卡今年早些时候介绍说,该线路经过该省4个城市,即温莎-伦敦-基奇纳-多伦多,“将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减少出行时间以及拉动安大略省的经济增长,目前这条线路正在环保评估阶段。”

  据安大略省交通厅介绍,其正在对高铁技术、保养方案、路线、站台位置以及初步设计进行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大约持续6年时间,最终方案将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标准,并多方征求意见,包括当地原住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优步在多伦多的是与非    2015年06月03日
  • ·多伦多市区豪宅受追捧    2013年12月11日
  • ·马年春节劲吹“中国风”    2014年02月07日
  • ·冬季感受古巴旅游热    2015年01月15日
  • ·画里有话:飞机选座收费(图)    2015年10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