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难民危机不断恶化 欧盟化解尚待时日

2015年09月07日 07: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欧盟多数成员国在难民问题上往往采取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在收容及安置难民方面相互推诿,各打自己的小算盘,致使欧盟难民危机持续发酵。欧盟难民危机的解除仍有待时日

  9月4日和5日,欧盟成员国外长紧急聚会卢森堡重点讨论难民分配配额及难民来源国等问题,以应对欧盟境内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欧盟本届轮值主席国卢森堡政府官员指出,欧盟境内外难民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特别会议将就难民危机和欧盟应对难民危机的政治措施举行磋商。就在欧盟外长会议举行的前一天,欧盟成员国国防部长也在卢森堡举行与难民危机相关的会议,一致同意继续加强对地中海人口走私网络的军事打击行动。

  欧盟外长在周末专门讨论难民问题,这表明欧盟难民问题的迫切性。欧盟正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德国总理默克尔称欧洲难民危机比希腊债务危机更难化解。据欧盟外部边境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7月,进入欧盟的移民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7万人,是去年7月的3倍还多。

  有分析认为,最近涌向欧盟的难民潮是美欧干预中东北非国家事务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欧盟追随美国打着推行民主的幌子大规模干预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事务,迫使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政权更迭,难民数量陡增,边境管理混乱,偷渡行为猖獗,最终殃及相邻的欧盟,使欧盟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受。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涌入欧盟的难民数量激增,其中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占据了大头。欧盟承认,叙利亚的持续冲突是难民人数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古铁雷斯9月4日指出,欧盟难民潮是一个难民危机,而绝不是移民现象。有关人士指出,欧盟如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难民危机,就必须采取措施改善中东北非难民来源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和地区安全局势。联合国副秘书长布拉齐表示,需要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制定一个大规模的新的经济援助项目,杜绝大批难民涌向欧洲的现象。

  迄今为止,欧盟仍未提出共同应对难民危机的具体措施,主要原因就在于各成员国对欧盟的移民和避难政策存在严重分歧。今年5月,欧盟曾提出各成员国自愿决定难民接收数量,但因东欧成员国的反对而无法实施。德国要求英国在接纳难民问题上承担起更多责任,英国则要求德国接纳更多的难民,并敦促意大利和希腊加强边境管理阻止难民进入欧盟。英国指责欧洲的“申根”无边境政策助长了难民危机,要求欧盟收紧人员自由流动规定。欧盟部分成员国甚至建议修订申根协定,但遭到欧盟委员会的坚决拒绝。不难看出,欧盟多数成员国在难民问题上往往采取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在收容及安置难民方面相互推诿,各打自己的小算盘,致使欧盟难民危机持续发酵。

  不过,随着难民危机不断恶化,欧盟成员国在难民问题上的立场正在发生变化。德法英三国内政部长8月30日发表联合声明称,欧盟在今年年底之前应在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专门站点,为跨越地中海赴欧避难的难民提供获取指纹等注册服务,尽快确认难民身份并为其提供保护。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定于9月9日提交新的接纳难民方案,提议将从匈牙利、希腊和意大利等前沿国家转移到其他成员国安置的难民数量由原先的4万人提高到16万人,并且向匈牙利、希腊和意大利提供帮助以应对难民危机。然而,这其中各国的盘算依然不少。比如,英国表示将接收来自叙利亚边境的联合国难民营的难民,而不是那些已通过各种途径抵达欧洲的难民。因此,欧盟难民危机的解除仍有待时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严恒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纠结的英国失落的欧盟    2016年06月23日
  • ·欧盟如何将理性转化为行动?    2016年06月20日
  • ·英国要公投,欧盟怎么办    2016年06月20日
  • ·欧俄改善关系只是时间问题    2016年06月20日
  • ·脱欧公投的缘起与挑战    2016年06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