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8月25日,深圳和珠海分别召开座谈会纪念特区生日,几代特区建设者和各界人士代表齐聚一堂,回顾特区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重温特区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寄望特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35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始终坚持锐意改革,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田作用,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35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谱写了挺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为推进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大城市,这既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最大说服力所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印证。35年的辉煌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深圳等经济特区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然而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国家而言,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经济特区来说,先行先试仍是必须肩负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选择了广东,其中就包括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总书记高度肯定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并且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年初,总书记又专门就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充分昭示着,新时期经济特区肩负的使命远没有完结,而且内涵更新、要求更高。
在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对特区发展提出了“四问”:如何突破重重约束,在经济发展上进一步“发力”,实现更可持续、更有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更好发挥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推出更多系统性、核心级的改革项目,拿出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举措,把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如何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欠账,让老百姓更多、更公平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对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如何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回避、不拖延,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让历史问题不再“遗留”、画上“句号”?这些问题切中特区发展要害,正是已经率先发展起来的特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特区才能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地位,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好尖兵作用。
纪念过去是为了开启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等经济特区要保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敢于革自己的命,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勇当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继续在“四个全面”中挑重担、破难题、作示范。唯有如此,才能续写特区新的辉煌篇章,才能把特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