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特供烟酒卷土重来,监管哪去了?

2015年08月25日 13:24   来源:红网   郑渝川

  多部委的严厉打击之下,“特供”商品一度消失殆尽。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市面上仍有一些带有“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高档酒在销售,似有卷土重来之势。某高档酒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宣称,该企业确实有专供政府机关的特供酒,但不对外销售,除非特供单位内部人员将少量特供酒流通到市场上,企业不对其真伪提供鉴别,也没有参考价格。另有经销商证实,原来的很多特供商品已经改为了定制。此外,一些产品还通过“取特殊隐喻名称、高档专版化”等手段,炒高了市场价格,助推了不良风气和畸形消费心理。(8月24日中国广播网)

  依照商业营销领域的定位理论,定位是企业对预期消费者所做的事,以确保品牌商品在消费者头脑中锁定位置。如果仅从营销的角度分析,“特供”高档消费品的推出相当高明。特定企业可以借助其他企业所无法借助的公职机关的名义,为特定系列的品牌商品提供背书,类似于知名运动品牌为贝克汉姆、乔丹等顶级运动员设计的专属系列商品一样,不仅可以锁定目标客户(“特供”对象),锁定其消费行为和品牌选择范围;而且对于非目标客户也极具吸引力,企业家阶层甚至普通市民都将以买到、享用“特供”高档消费品为荣。“特供”高档消费品是礼品往来中的标配,某种意义上甚至具备了通货价值,可以转卖,还能随着转卖保值增值。

  但“特供”、“专供”以及其他类似名头、噱头的高档消费品,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定制商品。知名运动品牌付出高额买断费用,获得顶级运动员特定期限的授权,推出价格更高的特定系列的品牌商品,还通过“饥饿营销”让这类商品掀起疯抢浪潮。这其中不乏误导,却跟“特供”高档消费品的经营路子有着本质区别——顶级运动员的知名度、拥有的粉丝经济开发效益本就可以进行商业开发,且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实现公平让渡,但“特供”高档消费品所借用的公职机关背书,不具备起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相当严重的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畸形消费。

  2013年3月,五部委发出通知,严禁任何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使用或授权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同年12月份,国家食药监局发出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从结果来看,这两项通知似乎获得了较好落实。但这方面的执行效果,更可归于中央发布并坚定推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反腐和纪律建设规定。上述两项通知的发布部门究竟为落实要求做过哪些努力,有没有建立起分别针对企业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巡查机制,是否创建过鼓励针对“特供”现象开展举报的相关机制,是否切实发动社会监督来形成对企业、“特供”高档消费品消费群体的震慑效应,外界不得而知。

  目前“特供”高档消费品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态势,已然证明有关部门在下发禁止“特供”的通知后,并没有采取得力的制度管控措施。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禁止“特供”的通知如同田野里的稻草人,并无实际约束效力。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禁止“特供”高档消费品的必要性、紧迫性缺乏充分认知。

  眼下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几个月后还将迎来圣诞节、元旦节、春节假期,除了最近两年,此前多年的这些假日(假期)期间,一些地方都掀起了送礼狂潮,“特供”高档消费品都成为了最为热门的送礼选择。笔者以为,国家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公开重申严厉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反腐和纪律建设规定,敦促相关职能部门细化严禁“特供”高档消费品的管理要求,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常规巡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年下半年及今后的节假日重现奢华礼品、“特供”商品招摇于世的景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河南高校生产特供香烟令人后怕    2014年02月14日
  • ·浦东时报特供:"跨前一步"之必要    2014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