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值5000元人民币的日本小学生书包近日在网上受到追捧。据称兼带扫货目的的赴日游客,甚至将目标由马桶盖转向了书包。记者22日连线了孩子在日本读小学一年级的中国妈妈梁女士,她表示,这个书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8月23日《新闻晨报》)
容量小、重量大,形状固定、硬皮、不能按压、没法放进我们中式的课桌,打开幅度很大,孩子拿书放书非常不方便……这么多“缺点”,价格还高达5000元人民币,中国家长对日本书包的“热情”着实让人无语。
据报道,在日本商场里,只有这种款式的书包可供挑选,没有其他款式的书包出售,也没看到有学生背不同款式,之所以独一无二,因为书包自带钢板,地震来时可以护头,也就是说,此款书包不仅是书包,还是便携式的地震防护工具。众所周知,日本地震频发,让小学生们时时处处注意预防自然灾害伤害,很有必要,但中国家长们要原样照搬到国内,费时耗财,未免缘木求鱼。
不出所料,在此新闻下网友又出现了爱国与卖国的火热讨论,从抢购日本的马桶盖起,每一次中国游客的“抢购潮”都会沿袭如此路径。如果说马桶盖是日常用品,使用频率高,尚可以理解,抢购又贵又不实用的日式书包,就真不知道这些游客是怎么想的,笔者更好奇,在当前情势下,我国每年去到日本的游客究竟是多少?能花5000元人民币买一个小学生书包的人又有多少?所谓的“抢购书包潮”究竟有何依据?
长期以来,在部分国人心目中,往往处于迷信外国的误区,一直存在着对外国无理由的膜拜,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好,国内的什么都差,一旦某人、某事、某件事,借由“出口转内销”,便身价倍增。,因此不惜千里迢迢去抢购。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部分人将购买外国产品行为上纲上线,无视一些民族品牌不争气的现状,也缺乏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产品的认可,将公民个体的经济行为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两种极端观点都是偏执、狭隘、危险的。
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自信、自省、自强的标尺。独立思考、科学研究,全面判断,国外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国内的产品也不必盲目“镀金”,不必夜郎自大,也勿要妄自菲薄,摒弃谩骂和攻?,在多维度的讨论和思考中逐步提高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豪。其中媒体应该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认真查证,据实报道,而不可随手拈来,姑妄听之,更不可为了点击率哗众取宠,人为制造对立情绪和社会矛盾。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