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美国,“书包”也很沉

2014年05月14日 07:27   来源:新民晚报   徐佳

  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所受的批评颇多,最为集中的意见无非是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学生负担太重。距离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长选择让孩子“逃离”中国的“应试教育”,把孩子送到国外,而且年龄越来越小。然而,在美国读高中,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

  有可能是距离产生美吧,国人对国内教育大肆批判之后转而羡慕美国的教育,在他们眼中,美国孩子受到的教育更为全面而且轻松惬意,有很多课外活动可以参加,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和发展。事实上,国人隔着“万水千山”对美国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的确,美国主张的是素质教育,孩子的课外活动确实很丰富,但追求“专业性”是美国学校对待课外活动的一贯传统,没有谁在课外活动“走过场”;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量相当大,即使是小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功课,很多人觉得美国的课业负担轻源自不少课程是分层的,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课程的难易程度,然而美国的大学在选择学生时,不仅看学生SAT成绩,而且还要看一个学生平时所选课程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在美国读高中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

  “留学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家长的“逃离”心态,在他们眼中,是环境决定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孩子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是文化没有变,即使在美国读高中,孩子在国内面临的问题也仍然会在美国出现。若只是一味追求安逸的学习生活,又何必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学习呢?而且出国学习孩子的年龄不断低龄化,他们的身心可能还未成熟,在异国他乡也将面临更多学习之外的多重挑战,这样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

  不可否认,中国式的教育固然存在着缺陷,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导致高校生源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生会产生挫败感而厌学,个性也会受到压制,也难怪中国教育在社会中不断受到非议。但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因素,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根除是不现实的事。

  “逃离”国内教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去适应和改变这种教育模式,使自己去适应身边环境的变化。或许摒除功利性的追求,孩子可以学得更轻松快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