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值5000元人民币的日本小学生书包近日在网上受到追捧。据称兼带扫货目的的赴日游客,甚至将目标由马桶盖转向了书包。晨报记者22日连线了孩子在日本读小学一年级的中国妈妈梁女士,她表示,这个书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8月23日《新闻晨报》)
刚抢完日本马桶盖,又去抢日本书包,一些国内消费者对日本货的过度追捧,令人咋舌。花5000元钱,给读小学的孩子买一个书包,这也太奢侈了,小孩背得起吗?再者,这日本书包,除了“颜值”比较高,其实并无特别之处,而且不适合中国孩子使用,可以说是“水土不服”,中看不中用。如此看来,一些消费者疯抢日本书包,源于对日货的盲目崇拜。
当然,笔者反对疯抢日本书包,并非意味着抵制日货。事实上,绝对抵制日货,是办不到的,也是行不通的。在中国,日货不仅限于汽车和电器,还有难以估量的钢铁、纤维等日本的大宗出口产品,铸进了无数的中国建筑之中;可以说,日本制品在中国无处不在。再者,日本制造的医疗器械,几乎是每一家中国医院的必备品。因此,从日本对中国政府开发援助(ODA)层面来看,一个绝对的日货抵制者,将无法使用京九铁路、北京地铁和首都国际机场等公共交通设施。
然而,不抵制日货,并不代表可以疯抢日货。必须承认,一些国人跑到日本抢马桶盖、袜子、书包等,首先是消费心态出现了偏差,存在“崇洋媚外”心理,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以至于,一些消费者赴日本抢回国产马桶盖,还乐不可支。再者,“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确实技不如人。比如,中国堪称“衣被天下”,却缺少纺织品品牌,导致一些消费者舍近求远,去日本“抢袜子”等纺织品品牌,令“衣被天下”蒙羞。
可见,若想遏制疯抢日货现象,首先应正确引导消费,培植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国人消费,不单是取决于年龄和收入,而是取决于“消费心理”。国人消费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单是产品本身。在中国,更多的消费品是用于礼仪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就来自于社交心理,这恰恰也让很多人在境外购物和在境内购物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因此,要引导国内的消费者,摒弃“消费洋品牌就是时尚”的狭隘消费观,为国人名正言顺地消费国产品牌,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特别是,日本书包,背不动民族品牌。换言之,打造民族品牌,才是遏制消费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缺少自己的民族品牌,令人尴尬;而缺少奢民族品牌的大国,却成为全球消费外流第一大国,这种反差是对中国民族产业的极大讽刺。国产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实现“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再舍近求远,在家里尽情消费国产品牌。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