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朴槿惠访华并参加北京纪念活动意义特殊

2015年08月21日 07:42   来源:中国网   薛宝生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外交安全首席秘书朱铁基8月20日召开媒体吹风会,宣布总统朴槿惠将于9月2日—4日访问中国,出席中国政府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韩国执政党和在野党对此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朴槿惠总统此次访华,将成为中韩两国之间积累信任的机会,成为使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深厚的契机。(中国网8月20日)

  很显然,朴槿惠总统决定访华,并应邀出席中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一个重要而又正确的选择。这是赢得韩国执政党、在野党公开支持和叫好的根本原因,说明此举深得党心、民心。比如: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首席发言人金英武(音),在当日召开的国会碰头会上作出表示:“期待朴槿惠总统此次成功访问中国。为了建立更加明智的对中外交政策体系,支持朴槿惠此次访华。”

  韩国执政党将朴槿惠总统访华和参加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视为最为重要的中韩外交关系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建立更加明智的对中外交政策体系。而金英武希望此次访华能对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和东北亚繁荣做出贡献,为了未来中韩外交更具时效性,国会将会给予朴槿惠总统最大支持,则说明韩方特别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彼此互信合作在升华。

  韩国在野党所表示的立场和观点,也值得关注。比如:在野党新政治民主联合发言人刘恩惠表示:“虽然朴槿惠的决定下得有些晚,但是我们还是表示支持。”新政治民主联合闻材仁(音)代表,曾在8月17日公开劝告朴槿惠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发言人刘恩惠还表示:“即便顾虑韩美同盟的重要关系,也应当参加此次纪念活动,不应过于看美国的‘眼色’。”她强调说:“韩国外交的落脚点不是在中美之间左顾右盼,而是应当最先确保国家利益,让国家利益占主导地位。”

  透过韩国执政党、在野党表达的上述看法和主张,我们可以断定韩国总统朴槿惠此次决定访华和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具有执政党、在野党共同支持基础的。当然,这个决定也经历了一些杂音、噪音的干扰。不过,韩方依然将中韩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凸显两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政治互信、经济互助的深度友好,经起了世界风云变幻的考验。

  韩联社曾在8月17日的报道中披露,韩国最大在野党新政治民主联合党党首文在寅当日在党内最高委员会议上表示,韩国外交不应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应采取主动姿态,并建议朴槿惠总统应参加于下月3日在中国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文在寅表示,韩国经济发展的出路是从分裂的孤岛摆脱出来,将经济版图扩至朝鲜和中国大陆。为此,韩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实现东北亚和平和韩朝关系的改善。由此可见,韩国在野党力挺朴槿惠总统访华,做好和平发展文章。

  此前,也就是8月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韩中外交部长会谈上,朴槿惠总统的访华问题曾被提及。当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朴槿惠总统出席北京胜利日70周年纪念活动,韩国外交长官尹炳世回答说:“将在考虑国内外因素后作出决定。”对于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举动,日本媒体却很敏感地作出反应。日本共同社在同一天的报道称,美方已经通过美国驻韩大使馆等外交渠道,希望朴槿惠不要出席9月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美国向韩国方面表示,朴槿惠参加有可能被外界认为“破坏了韩美同盟关系”,且这有可能对以“日美韩合作”为中心的奥巴马政府“重视亚洲战略”产生负面影响,担忧在历史问题上韩中两国联手对应日本的可能性。对于这些报道,韩国外交部官员在8月9日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表示,日本媒体报道的有关美国通过外交渠道,要求韩国总统朴槿惠不要出席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的内容不属实。看来,日方媒体舆论此时搞不实报道,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警惕。

  事实表明,中韩建交23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和朴槿惠总统成功实现互访,进一步增进了两国政治互信和各领域合作。目前,中韩双方要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在这种大背景下,朴槿惠总统决定访华,同时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显然具有特殊意义。中韩关系需要和平保证,反对战争、捍卫和平,中韩自然要联手共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2016年07月01日
  • ·纪念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2015年08月24日
  • ·共同纪念二战胜利不受杂音干扰    2015年08月21日
  • ·纪念抗战,历史不容忘却    2015年08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