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生命等价为何非要总理表态

2015年08月19日 06:52   来源:红网   李思辉

  8月16日,李克强抵达天津“8·12”爆炸事故现场。一名香港记者追问“编外消防员”问题。总理停下脚步说,对于牺牲的现役和非现役消防人员我们一视同仁,给他们同样的抚恤和荣誉、同样的英雄称号,“英雄没有‘编外’!”

  在此次爆炸事故中,天津港的企业消防人员离得最近,冲在最前面,伤亡也最惨烈。但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编外人员,他们在荣誉和抚恤上能否与在编的消防队员同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他们后事能否得到妥善处理,是家属很担心的问题。李克强总理一语定音:“英雄没有‘编外’,我们一视同仁!”掷地有声地表态,给家属吃了一颗定心丸,赢得各界称道。

  在为总理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同工同酬、生命等价原本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也就是说,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侵权责任法》规定:因交通事故、矿山事故等侵权行为造成死亡人数较多的,可以不考虑年龄、收入状况等因素,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原本就是法律规定的事,原本就是法治精神的基本导向,现在却非要总理表态才能明确和坐实,这难道不是一件咄咄怪事吗?事故和灾难是一面镜子,它既在惨痛地控诉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一些官员对安全生产的漠视,对风险社会“火山随时可能喷发”的迟钝,对安全生产有关规定的置若罔闻,也在投射当今社会存在的很多痼疾。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的焦虑就是一个典型的投射。

  生命同价,没有“编内”“编外”之别,这在法律和学理上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现实却总把它推到悲情的顶点,继而转化成一种对现实的愤懑。这样的问题不正视,不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安人心、定民怨,如何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明明有法律、有制度的事情偏偏不去执行,非要把人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非要等到领导推一把才转一下,领导的注意力没关注到,就继续“传统思维”,等到下一次哪个领导表态了,再“破例”一回,如此罔顾法律、无视制度、轻贱人命,何以从灾难的循环中走出?

  事故和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能改变人们荒谬的观念、久积的问题,不能把围绕事故和灾难讨论得出的共识固化下来,好了伤疤也不忘痛。比如英雄不分“编外”、安全不容忽视、逼捐不合法理、信息必须公开、灾难报道不能让抒情冲淡主题等等,这些屡次灾难的遗产,需要固化和铭记下来,痛定思痛,有所改变,实现转折。唯有如此,事故和灾难也好,悲情和愤懑也好,才能离我们远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