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不止于表态 新闻才不会烂尾

2013年01月22日 08:00   来源:西安晚报   寇宇龙

  山体滑坡、塑化剂……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但是,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1月20日新华社)

  随着网络世界自媒体形态的迅速崛起,人人都有麦克风,言说的力量得以更为广泛地展开。但舆论监督绝不该是监督的终点,对于真相和事实的追求也绝不应该只热烈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人声鼎沸中。舆论热而背后的监督行动却相对滞后时,舆论监督就只能停留在说出的层面,真正的问题仅仅是被曝光,并且可能渐渐被弱化、被转移,而难以实现监督的作用。

  应该说,对于舆论密切关注的热点事件,有不少得到了积极回应,如网络反腐轰轰烈烈地展开后,为数不少的贪官因为网络曝光落马。又如PM2.5也因为舆论的持续关注,最终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监测、公开。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还有许多公众十分关注的热点事件,虽然一度迎来“迅速表态”,但最终仍然一团迷雾,而不见真相,比如,白酒塑化剂事件等。

  曾有人感叹,许多一度成为热点新闻的事件,其实都是“旧闻”。这其实也是在说明,很多“热点”一度火热,一度被遗忘,又一度火热的循环。因为没有最终抵达真相,没有本质的改观,不少“旧闻”不断成为新闻。如今,资讯传播无比迅速,监管部门对待舆论与民意时,也不再沉默,而是在第一时间积极表态,但公众期待的绝不仅仅是表态为止,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许多地方将热点事件拖成“烂尾新闻”,其实是寄希望于这些事件慢慢冷下来,进而被遗忘,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但其实这是一种监管的不正常心理,首先,舆论虽然曝光了问题,但这何尝不是有些部门果断作为的时候,此时深入调查并公布真相,正是公信力的体现,也是威信的象征;其次,不少热点事件虽然可以一时放冷,但等到下次出现时,必然引来舆论更为猛烈地反扑,一味地冷对,只会将问题拖得更严重,甚至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诚然,一些热点事件被一拖再拖是因为牵涉到某些人的利益,因而寻找真相之路受到阻挠。但舆论指向更是民意使然,许多热点事件的处理都关乎广大公众的利益,更关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这些事件,是对老百姓负责,也会赢得广泛的支持,因此不应该有所惧怕。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而坦然作为,正是政治伦理的文明体现。

  舆论关注的热烈与真相调查的冷淡,是对监督本身的伤害。它增加了舆论场上的焦虑与负面因素,也让监管部门因“旧闻”的不断翻炒而陷入备受舆论针对的困境,这样一来,真相最终模糊不清,民意与监管的关系则呈现出焦灼之势。摆脱这种“焦糊”状态,唯有面对热点事件时,不但在第一时间表态,更要长期坚决的行动。因舆论而有监督,因监督而有真相,应是社会监督常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