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夏季“冻人”空调如何温暖民意?

2015年08月13日 07:43   来源:红网   高创

  夏季空调开太低,夏季成“冻”季的情况时有出现。日前,记者选取了重庆、郑州、西安等地的电影院、超市、机场等公共场所调查发现,各类场所温度过低、寒意袭人,甚至也有人在滞留机场时,因为机场太冷,无奈只能喝热咖啡、热奶茶取暖,并调侃一句“我这么胖竟然还怕起了冷”。(8月12日《人民日报》)

  其实,对于一些经营性的公共场所而言,调低空调、开门纳客是一项需要成本的买卖。设备运行维护、耗费电力费用,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支出,当然,经营者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在酷热的夏季里舒适的低温环境当然是诱客的极佳手段。正如一位超市经理所言,如果中央空调设置在26摄氏度,出风口的温度就会高于30摄氏度,这样客流量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冻人”的景象屡见不鲜,而消费者抑或公众对过低的温度除了沉默就是承受,鲜有部门或单位对调节温度、解决问题问津。

  梳理对策的前提是明晰问题根由,除了经营者吸引客流的原因外,恐怕还有不少“好心办坏事”无意行为和“习惯性低温”的旁观心态。一方面,诸如机场、车站、银行等服务性公共场所,客流量大,往来人员众多,调低温度的根本目的是为旅客营造清凉舒适的旅途环境,但是,如果不能够根据现场客流情况进行空调温度的动态调节,造成的后果极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舒适的环境却冷了旅客的身体,寒了旅客的内心。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共建筑,特别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的市民服务办事大厅,在环保意识尚未完全养成、运行费用不关乎个人利益之际,更多情况下的夏季低温是由习惯性的调节造成的。随手开空调、随手高低温度,这似乎成了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如果无人去介意实际环境的温度,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成为一种“低温常态”。

  问题看得见,公众有感受,不是难言之隐却总归投诉无门。规定不是没有,制度也依然在位,真得谈落实不力的原因在哪里,恐怕还是在检查与督导上。相关规定林林总总,上有《节约能源法》指导,下有《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标准、办法可供遵循,甚至大大小小的单位也都不乏相关管理制度。不论何者,最为共通的核心数据是,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这样的设定,既是考虑节约能源,亦是考虑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的客观感受。因此,如果说公共场所温度控制不到位的话,一是制度的运行缺乏监督,二是节能减排的环保下令仍然未成为社会共识。

  从现实意义来讲,杜绝公共场所“冻人”环境的出现,是为了给予消费者、旅客、办事群众等社会大众一个有温度的善意。一味让空调温度不在合理度数运行,这种过热的热情就失去了体恤的意义,甚至有可能伤害民众。再者而言,作为政府机关的办事大厅,低温也不能代表热情,反倒会靡费资源、增加行政成本,而真正热情周到的服务源自把百姓装在心中、把人民放心里的行政理念。不妨把“习惯性低温”改为“习惯性温暖”,这温暖来自环境,更来自服务的品质,变“冻”为“暖”才是真正体恤民意的转角戏。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